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战略思考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09-11-05 15:31:2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周荣林 (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副主任,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特约研究员)

        适应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近年来,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清代镇窑复烧实现了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一种创新,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意义。在工作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有了一些不断深入的认识和逐步积累的经验。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有必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的审视和探索。

 一、 保护传承规划的制定

       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项目就是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国陶瓷传统制瓷技艺最杰出的代表,他一方面表现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集中国传统制瓷技艺之大成,一方面表现在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达到了中国传统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它具有一个庞大、完整、繁富、精细的技艺体系,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原材料加工配制技艺。包括瓷石粉碎、瓷土淘洗、泥料配制、泥料炼制、釉料配制等技艺。

        2、瓷器成型手工技艺。包括圆器成型、琢器成型、雕塑瓷成型、薄胎瓷成型、胎体施釉等技艺。

        3、柴窑烧成手工技艺。包括装坯满窑、投柴烧炼、歇火开窑等技艺。

        4、陶瓷装饰手工技艺。包括胎体装饰技艺,有印花、刻花、划花、浮雕、镂雕、打玲珑眼等;釉下彩装饰技艺,有青花、釉里红等;釉上彩装饰技艺,有古彩、素三彩、珐琅彩、粉彩、浅降彩、新彩等;高低温颜色釉装饰技艺,有青釉、红釉、蓝釉、紫金釉、黃釉、绿釉等;综合装饰技艺,有斗彩、釉彩等。

        5、窑炉作坊营造手工技艺。包括各式烧炼窑炉、各类成型作坊的营造技艺。

        6、辅助行业手工技艺。包括水碓、陶车、匣钵、利坯刀具、瓷用毛笔及其他各种木器、竹器、铁器的手工制作技艺。

        我们应组织力量对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认识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体系的历史原貌,在此基础上,制定联合国、国家、省、市四级保护传承项目的申报和保护传承规划。

二、保护传承途径的认识

        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和其它手工技艺一样,不是生存和传承在书籍记载上,也不是生存传承在口头讲解上。诚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手工技艺可以作一定的描述,配上图片也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是,离开了实际操作,离开了手艺人的“手”,手工技艺也就不成其为手工技艺。而且,即使不离开手艺人的“手”,如果操作不是以制作产品为目的而出,仅停留于表演,其传统手工技艺也就变质变味,走向消亡。目前,在古窑博览区,王炎生老艺人的手工圆器做坯是一个亮点。但是,如果象前几年,他的做坯不是以制作产品为目的,做好的坯胎摔成泥巴又回头拉制,这种“技艺”就只是一种表演。由于没有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手艺人无需去注意技术要求,久而久之,真正的传统做坯技艺势必消亡。成型行业如此,传统挛窑、烧窑行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传统窑炉的砌筑营造生产,传统窑炉营造技艺也将消亡。如果只有一些小柴窑,没有传统300担镇窑的烧炼生产,驮坯、架表等技艺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要保护传承景德镇传统制瓷的手工技艺,就必须有传统制瓷的生产。

        同时,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有其群体性的特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制瓷工艺有一句名言:“共计一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就传统圆器制作而言,主要的工种脚位就有打杂、做坯、印坯、利坯、挖坯、刹合坯,画坯、装坯等,少了其中的一种技艺都不能完成最终产品。所以,每一种技艺只有在活态的生产作业上才能生存和传承。

        如果对传统制瓷技艺全面实施生产性保护,以传统生产线为依托,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也就有了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也就成为可能。

三、 保护传承基地的创建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传承需要有具有运转状态的传统生产作业线,而传统生产作业线,需要在一定的场所才能存在,这就是说要创建保护传承基地。

古窑民俗博览区利用中国唯一遗存的传统镇窑,通过复烧,创建了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的保护传承基地。在2009年和今年的镇窑复烧中,20多位挛窑和烧窑的老窑人在镇窑这个基地从事传统手工生产,使传统手工技艺得以恢复,同时老窑工也在这个基地带有学徒,使手工技艺得以延续。

        今年,古窑民俗博览区还全面恢复了清代圆器作坊的全手工制瓷生产作业线,创建了传统圆器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基地。在这里有10多位老艺人在从事圆器成型生产。清代琢器作坊、传统粉彩瓷制作的红店等这些保护传承基地也在创建和完善中。

四、保护传承队伍的建设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三章第十五条规定:“缔约国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遗产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一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这里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但是,如何动员,如何组织,这是一个课题。古窑民俗博览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形成了一支由企业家,文化专家和老艺人组成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企业家热爱陶瓷文化、具有从事文化事业的理念和胆识,文化专家和老艺人具有国家研究员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和水平。在清代镇窑复烧和明代葫芦窑复烧中,在市文化局的领导下,组建了镇窑、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团由26人组成,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人,部、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6人,陶瓷学院教授3人,文博研究员5人,代表性老艺人6人。他们集体考察窑址,查阅文献,举行研讨会。在传统瓷窑的营造和烧成领域,这支专家队伍的资历和工作水平在全国处最高水平。这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保证。

五、保护传承环境的营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中,需要处理一些关系问题,也就是现要营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环境。

        1、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一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常处于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中,而古窑民俗博览区却不是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古窑民俗博览区修复了已停烧了14年并已坏损的镇窑,让镇窑恢复了原貌,对成为瓷器卖场的作坊,进行了清理,让作坊恢复到原状,在镇窑和作坊恢复了传统手工制瓷生产。这样使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旅游收入比2008年翻了一番。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没有矛盾对立,而且相互促进,比翼双飞。

        2、文化遗产保护和舆论宣传的关系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仅要宣传,而且要强势宣传,这样使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更广泛、更深入的认知,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做法证实了这一点。

        2009年清代镇窑的挛窑和第一次复烧,今年明代葫芦窑复烧的新闻发布会和镇窑(第二窑)的复烧,这些活动有几十家海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已经是三次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域,景德镇是唯一一座以单一传统手工业著称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出保护传承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即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如何用科学精神来实现持续的有效的保护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以上五个方面是本人对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问题的一个整体性思考,请各位领导、专家指教。

        谢谢。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