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历史之民居建筑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5-11-02 10:36:0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瓷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建筑业的兴盛,在景德镇古民居遗存中明代古建筑极具特点和文物价值。城区有52栋明代民居,农村有47栋明代民居,其中以城区祥集弄3号、11号两栋明代富商民居为典型代表。

 
  景德镇明代民居有以下特点:
 
  1、天井式的基本特征
  以天井为中心组合一进的单元平面布局,是景德镇民居的基本构成法则。天井式建筑与北方的合院建筑有本质的区别。天井主要满足建筑内部采光、通风和排水,偶尔放置供观赏的植物盆景。
 
  天井民居平面结构的基本单元为“进”。所谓一进是以天井为中心,环绕着它布置上堂、下堂、上下房和厢房(厢廊)等生活居室。正堂是生活起居室,下堂有作门厅或作生活补充空间之用,上下房则是卧室,两厢有的作住房用,也有的作为交通过道,这就成为了厢廊。
 
 
  2、穿逗式的木构架
  景德镇天井式民居基本上采用穿逗式木构架形式,也有因减柱和空间变换的需要而与抬梁式木构架混合使用的。
 
  穿逗式构架是南方民间建筑的主要构架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柱子直接支檩,各柱间用几层穿枋连系,构成一组排架。这种结构制作简单,编排灵活,易于变化和装饰,民间匠师在实践中把它发展得千姿百态,富有生气。
 
 
  3、马头式的封火墙
  由于民居外墙面的坚实和单调,惟一可以发生变化就是山墙头的艺术处理。山墙因防火功能的要求而必须高出房架,使之在火灾时能有效隔断火路,防止火势蔓延,山墙的作用实际上是一道外部封火墙。但是,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却成为明代民居的一个很有鲜明个性的外观特征。这种阶梯式山墙面既与两坡屋面相协调,并且可以生化出千姿百态,大大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种阶梯式山墙又称“屏风墙”,俗称“马头墙”。马头墙作一次跌落的称“三山式”(三花墙),两次跌落的称“五山式”(五花墙),多至七花墙。通过马头墙的变化和灵活搭配,使一栋建筑或一组建筑皆可构成婀娜多姿的轮廓线。
 
 
  4、多样式的装修装饰
  景德镇明代民居的建筑艺术和实用功能结合得非常完美,在建筑艺术上运用了各种装修、装饰手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
 
  (1)梁架
  由于我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构架为结构主体,因此建筑的装饰就主要集中在构架上。
天井式民居的木构架装饰重点在堂面正贴和向着天井的露明构架上。明代民居构架的装饰比较简洁、庄重。柱梁用料硕大,构架敦厚。柱身光洁一般不加雕饰,只有柱础,没有柱头。穿逗式的构架许多在一穿以上,把穿枋演化成琴面月梁。梁柱的连接与过渡习惯使用丁栱头,上部刻出一弯曲线或作简易的收头花饰。祥集弄3号明宅正堂还增加两榀抬梁式的半构架,它的童柱通过一装饰化的平盘斗(俗称花钵)与五架梁连接。正梁两侧一般都饰以抱桁云。这些梁架的装饰部件加强了它的空间整体感。
 
 
  (2)柱础
  柱础俗称“磉礅”。在比较古老的明代民宅中不少使用木础,但更多使用整块的石础。柱础是重要的防潮构件,也是民间匠师最能发挥其装饰技巧的地方。
 
  景德镇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一批明代民居中,柱础几乎不尽相同。为了使柱础与地袱有一个合口平面,所以柱础多为八角形式。石础一般都划为两段或三段处理,上段多作石鼓形,下段为抹角方基。多数柱础都饰以莲瓣、如意、穿枝花卉等纹样;甚至刻成八面开光,用剔地起突技巧,凿出各种图案,如暗八仙、佛八宝、四时花、祥瑞兽等。
 
 
  (3)大门
  明代民居外立面重点艺术处理和装饰都放在入口的大门。有门罩、门楼、门斗和门廊四种形式。民宅的外门,除极简易的便门外,都有一副石制或木制的框料,俗称“门仪”。石门仪由门仪石、门梁石、门枕和门槛组成。使用青石门仪极为普遍,而且制作非常精美,但也有少数使用麻石和木制门仪。
 
 
  (4)门窗格扇
  明代民居比较重视面向天井的四面门窗装修,那些门窗几乎都做成工细的格扇形式。
格扇制作异常精美。明代民居格扇的涤环板用透雕图案或浮雕式花卉和翎毛等吉祥纹样,如海棠、牡丹、石榴、莲花或者马、羊等祥瑞兽。裙板与抹头外平,不作多余装饰。稍晩一些时候,格扇越来越华丽。格心甚至用双层套雕装饰,花纹变得丰富多彩。上中部的涤环板多采用如跳龙门、鱼得水、中三元、喜临门、勾手万字、岁岁平安、万象更新等吉祥喜庆传统纹样。还有历史人物故事,戏曲场面等复杂雕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