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瓷业之语言习俗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5-12-07 08:44:5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景德镇由于瓷业生产规模大,历史悠久而产生了一套独特的行业用字和词汇。

 
  景德镇语言现象,古人早已注意,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景德镇陶业,俗呼货料,操土音登写器物花式,字多俗者,其不见于字书,字如之类。其见于字书而俗借用者,如靶、琢、不之类。他如饭作反,撇作丿,同作冂,谧作才,壶作乎,圾作件之类,虽土著,犹参问乃得也。”又记:“陶瓷有所谓‘口’者,即器上围。”“所谓‘足’者,即器底圈边。”“所谓‘骨子’,即器具土质,俗呼泥胎儿是也。”清人郑廷桂的《竹枝词》写道:“漫言须辨瓷磁字,不釉何从考字书。”
  “”(音dǔn),是制作瓷坯的材料,一般人不知“”读何音,更不知“”为何物。写法上和表示否定的“不”字相混淆。
 
 
  “釉”字,字形出现于明清时期,尽管这种物质在殷墟出土的陶片上就已出现,但长期以来是写作“油”字,宋代蔡襄《茶录》中提及茶具也是写作“珍膏油其面”。直到明代的《正字通》这类字书也还是“泑”、“釉”、“”混用。《陶歌》其四十八“冒宫冒饭广行销,厚质粗坯水浇”,是“釉”、“”混用的例子。
 
 
  “”(音dū),指坯件和瓷件底部,在南方一些地区,它也泛指一般物件的底部。这一俗字,在现今一般词典字书中均未收入。
 
 
  “圾”(音jiàn),系陶瓷行业中表示瓷器大小的量词,圾数越高,体积越大。和量词“件”的意义及用法完全不同。“圾”用于表示大小,“件”用于表示多少。
 
 
  这些俗字和义项,在清代陶瓷文献中出现频率比较高,至今在景德镇瓷业用语中仍非常流行。
  除了俗字之外,还有一个“土音”问题,如清人龚鉽的《陶歌》其七写道:“坯干不裂更须车,刀削圆光不少差。此是修身正心事,一毫欠缺损光华。”
  诗句要入韵,韵脚字“车”字应变读为“chā”,系景德镇方音,意思为“镟削”。
 
 
  由于瓷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的居民是“五方杂居”,各种方言互相影响,融合而趋于一致,形成了自己的方言——景德镇话。景德镇话后期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南昌话的直接影响,这是景德镇话成为贛语次方言的主要原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