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三十四)模仿为主的康熙珐琅彩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9-03-21 12:37:2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第二讲 明清彩瓷
  彩瓷诞生较早,但元代青花在景德镇的创烧成功,才真正意味着中国瓷器全面跨入彩瓷阶段。明清彩瓷的制作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集中国古陶瓷之大成,把土与火的艺术升华到了极致,创造出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陶瓷艺术珍品。品种异常丰富,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皆取得巨大成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谱写了中国数千年来陶瓷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模仿为主的康熙珐琅彩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施彩、纹饰到款识,多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造型有盘、碗、瓶、盒等。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用不同于色地的其他彩料以双钩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而华丽。所用彩料系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

景德镇窑紫地珐琅彩花卉纹瓶
清·康熙
高12.3厘米 口径4.5厘米 底径5.4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珐琅彩也出现个别直接在白瓷上彩绘的画珐琅瓷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即有康熙时在永乐暗花菱花式盘上直接施彩的画珐琅器。这种画珐琅器虽失去色地画珐琅的华丽感,却呈现出清新典雅的艺术效果。雍正、乾隆时大量生产的就是这种在白釉上直接施彩的珐琅彩。

康熙时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当时称为“宜兴胎画珐琅”,造型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的,也有的可能是考虑到紫砂胎不像白瓷那样细腻光滑,就先在胎上涂抹褐色彩作地,然后再进行彩绘。褐色彩的颜色不仅稍似于紫砂的呈色,而且使器物表面的光泽增强。这种褐色彩仅施于器物外壁,器内则无。

景德镇窑蓝地珐琅牡丹纹碗
清·康熙
高5.2厘米 口径11厘米 足径4.4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康熙时瓷胎画珐琅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胭脂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是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右左”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宜兴胎画珐琅只用黄色珐琅料写款,可能是因为黄色能与褐色胎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若以褐色胎衬托红或蓝色则不鲜明。

景德镇窑紫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康熙
高7厘米 口径14.8厘米 足径5.7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窑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康熙
高7.6厘米 口径15.6厘米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紫砂

用紫砂泥烧成的无釉陶器。出现于明代中叶,沿用至今。江苏宜兴是紫砂的主要产地,另外广西坭兴、浙江长兴、江苏高淳、陕西延安、辽宁喀喇沁左翼,以及湖南、山西、河南、内蒙古等地也有烧制。紫砂使用的是高岭土、石英、云母类粘土,氧化铁含量高,胎质坚实细密,颜色为红褐色、淡黄色或紫黑色。烧成温度为1100℃—1200℃,有的烧成后还要经抛光或擦蜡。一般不施釉。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一度有在紫砂器上施宜钧釉、用珐琅彩绘图案和在器表包锡的装饰,还有用黄、褐两色泥相绞做成的绞泥紫砂器以用浅色泥在褐色器物上绘画的泥绘工艺,主要产品是茶壶,同时还有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等。历代紫砂工匠都有在壶底、壶盖里、壶把下方等处落名款的习惯,明代多为阴刻、清代改为钤印。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三十一)奢靡之风
2、【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三十二)清代五彩<
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三十三)源自西方的工艺
《古窑讲堂》本系列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三十五)亦诗亦画 美轮美奂
 
分线
主讲:吕成龙
执行:一把火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