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八十)郑和下西洋与瓷器外销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20-06-04 08:37:1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第四讲 明清瓷器的海外之旅
  目前已知瓷器大宗出口是从唐代开始的。此后,瓷器一直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与丝、茶并称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中国瓷器的品种、制瓷工艺均达到了历史高峰,这一盛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在此背景下,中国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开始了划时代的大规模、长时间的持续出口,远渡重洋,销往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到了16世纪中期,收藏中国瓷器已经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并影响了当地的瓷器生产。
郑和下西洋与瓷器外销

明太祖建国初期,国内经济尚未恢复,政权还不巩固。朱元璋一方面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另一方面为了继承和恢复宋、元以来同海外国家之间传统的交往,树立并维持其“临御天下”的国际威望,在“海禁”之后开放了朝贡贸易。对于前来朝贡之国,明政府给予高于贡品价值的“回赐”,用“薄来厚往”的手段维持其在国际上的“宗主”地位。此时瓷器的对外输出主要通过政府对外国赠予这条渠道进行的。据《明史》三二九卷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年)赠予占城、暹罗和真腊瓷器各一万九千件。

永乐皇帝继位后,改消极的海禁为积极的管制,在浙江、福建、广东设立了市舶提举司,鼓励各国与明廷发展官方关系,并提出海外各国和中国“共享太平之福”的政治目标。在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并有很大发展,百姓充实,府藏衍溢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官方贸易,联络海外各国,于是命郑和出使西洋。宣德皇帝继位后,继承了永乐皇帝的这一政策,继续命郑和出使西洋。

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以一个佛教徒兼具穆斯林的身份,率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和亚非国家中具有同样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交往。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最多时有远洋船舶二百余艘,其中有大舶六十二。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这种大舶的尺寸为“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全队随行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说明当时的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船上运载着丰厚的礼品和受人欢迎的货物,有绫锦、纱罗、色绢、色缎及瓷器等。这些礼品、货物除一小部分取自皇家库存外,大部分还是从民间采买。其中瓷器一项,当以景德镇所产青花瓷器为主,浙江龙泉窑及福建沿海地区所产瓷器次之。《明实录》关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暂停西洋宝船的诏令曰:“各处买办诸色紵丝、纱罗、缎匹、金石等项及一应物料……各处抄送纸札、瓷器,悉皆停罢。”郑和船队一次所载瓷器的具体数量,可惜已无资料考证。但就其活动声势来看,无论丝绸还是瓷器,一次所出,非数千数万或几十万件不办。从随同郑和出航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马欢所著《瀛涯胜览》、巩珍所著《西洋番国志》看,当时中国的青瓷和青花瓷器在国外很受欢迎。《瀛涯胜览》“祖法儿国”条称:“……土产乳香,其香乃树脂也。……彼人每砍树取香而卖。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瓷器等物。”书中还特别提到爪哇“国人最喜爱中国青花瓷器”。《西洋番国志》中也记载中国的青花瓷、青瓷在占城、爪哇、锡兰等地很受欢迎。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帆舟所及,中国瓷器广泛地流传到剌撒(今波斯湾附近),榜葛剌(今印度河入口处),琉球、苏禄、三岛(今菲律宾),阿丹(今也门),竹步(今非洲东海岸),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满剌加(今马六甲),苏门答腊、龙牙犀角(今马来西亚来半岛),锡兰山、柯枝(今印度柯钦),古里(今印度),忽鲁谟斯(今伊朗阿曼湾北岸)等约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向亚、非各国显示了大明帝国的威力,各国纷纷派使节前来朝贡。瓷器输出的另一个方式,是“朝贡”国家使节回程时购买或进行物货交易而带回去的。永乐二年(1404年),琉球的山南使臣私自用白银到处州(今浙江丽水)购买瓷器,这在当时违法的,但永乐帝说:“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明史》三二三卷)从明代文献记载看,朝廷对各国朝贡使节回程时购买瓷器的数额是有规定的。如《大明会典》记载弘治时期“贸易使臣进贡到京者,每人许买……青花瓷器五十付”。前采朝贡之国所附带进行的物货交易由朝廷设置的专门机构执行,货赐给番夷通例之番货价值,或折还物价。《明会典》卷一一三记载了赐给番夷通例之番货价值,其中所举关于南洋产番货价有:“肉豆蔻每斤五百文,大枫子每斤一百文,血竭每斤十五贯,降真香每斤五百文,苏木每斤五百文。”折还我国瓷器之价是:“‘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番货与瓷器价格相差悬殊,可这种官方交易所用之瓷当为精品。从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厂遗址出土永乐官窑瓷器标本分析,永乐官窑生产御用瓷和外销瓷不在同一地点,说明当时为了满足郑和下西洋所需瓷器,朝廷曾集中人力和物力专门生产具有异域风格的贸易用瓷。

青花缠枝花卉纹大碗
明·弘治/正德
高16厘米 口径36.2厘米 足径17.8厘米
香港中文大学自菲律宾购藏

景德镇窑青花花卉纹盘
明·弘治/正德
高6.5厘米 口径23.5厘米 底径10.5厘米
1996年菲律宾圣伊西德罗海岸沉没商船出土
现藏菲律宾国家博物馆

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拓展了中国的海外贸易路线,为繁荣亚、非地区的经济,促进各国与中国和睦友好的外交关系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对于中国外销瓷的巨大影响,已不言而喻。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七十七)为国外市场特制的瓷器
2、【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七十八)瓷器外销的方式
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七十九)瓷器外销的广阔市场
《古窑讲堂》本系列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八十一)世界各地仿造中国瓷
 
分线
主讲:吕成龙
执行:一把火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