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八十一)世界各地仿造中国瓷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20-06-11 08:33:5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第四讲 明清瓷器的海外之旅
  目前已知瓷器大宗出口是从唐代开始的。此后,瓷器一直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商品,与丝、茶并称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中国瓷器的品种、制瓷工艺均达到了历史高峰,这一盛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在此背景下,中国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开始了划时代的大规模、长时间的持续出口,远渡重洋,销往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到了16世纪中期,收藏中国瓷器已经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并影响了当地的瓷器生产。
世界各地仿造中国瓷

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探寻中国瓷器的奥秘,节约因从中国进口瓷器所需的外汇,纷纷仿造中国瓷器,如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伊朗等,欧洲的荷兰、德国、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等。这些国家在摹仿中国瓷器的基础上,制造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产品,进一步装点了绚烂的陶瓷器世界。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远在上古的绳纹土器时代,中国的陶器文化就经朝鲜传入日本列岛。随后,陶瓷技术以各种渠道不断传入日本,使日本从纯粹的手工制作进入了采用辘轳制作釉陶的时代。到了奈良时期(8世纪),日本又经历了模仿中国唐三彩制造奈良三彩的尝试。之后,一些带有中国风格和日本本土风格的古陶器相继产生,但日本仍未摆脱陶器时代。13世纪初期,日本开始进入学习和模仿中国瓷器的阶段。曾有大批的日本陶工来到中国学习制瓷技术,代表人物有加藤四郎和五良太甫。加藤四郎曾在镰仓时代初期来到中国浙江(一说是福建)天目山学习制作黑釉瓷器的技术,回国以后,仿制了很多黑釉瓷器,日本陶瓷界称之为“濑户天目”。五良太甫于明万历时期来到中国学习制瓷技术,带有“五良太甫祥瑞造”款识的青花瓷器,即是其来华学艺后融合了中日两种文化韵味而创造出来的日本民间生活用品。

青花松树纹盘
18世纪 日本
口径37.4厘米

朝鲜和中国接壤,其仿制中国瓷器的历史较日本早。公元918年高丽便学会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开始时仿制的有中国越窑、汝窑、耀窑等青瓷器,并取得很大成绩。15世纪时,仿中国的“回青”青花瓷器很成功,有“类饶产”或“与饶相似”之说。以后回青缺少,又用土青制青花器。这些仿制的瓷器也有流传到中国来的。

青花龟鹤纹瓶
19世纪 朝鲜
高30.3厘米

西方仿制中国瓷器最早且成功的当属埃及。埃及仿制中国瓷器是从法特米王朝(969—1171年)开始的。当时有一位名叫赛尔德的手艺人,就曾仿造过宋瓷,还传授了很多徒弟。 11世纪上半叶,埃及的瓷器工艺已达很高水平,制出的瓷器“透明度好,以至一个人能透过瓷器看见自己的手,十分美妙”。到了奴隶王朝时代,埃及人大规模地仿造中国瓷器。14、15世纪仿造的青花瓷器,造型和花纹都模仿中国式样,这从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发掘出来的实物可以得到证实,后来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波斯仿制中国瓷器也很早。11世纪时,中国造瓷技术传到了波斯,经过长期改进,技术逐渐提高。1221年以前的波斯瓷器有很多中国的凤凰图案。16世纪初,有中国的陶瓷工人来到波斯,直接为他们烧造瓷器。造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了阿拉伯。在11、12世纪时,伊拉克的拉加地方的窑器保留着极浓厚的中国风格。不久土耳其也学到了中国造瓷技法,直到14世纪时,他们的窑器也还保持着中国瓷器的风格。叙利亚的大马士革16世纪的瓷器,如花鸟盘之类,也深受中国和波斯的影响。

欧洲人仿制中国瓷器的技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去的。阿拉伯人得到中国造瓷技术后,于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经过本地的仿制,意大利人能比较容易地购到向往已久的青花瓷器。不久制瓷技术又传到了荷兰的代尔夫特,1624年代尔夫特陶窑学会了制造中国软瓷的方法,瓷器工场进行各种仿效试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7世纪初期代尔夫特瓷器工厂的产品上,画着中国式的锦锈花纹、风景、各种神象和一奇花怪鸟,可以明显地看出受了中国瓷器,特别是明青花瓷装饰法的影响。此后,青花的装饰艺术由南代尔夫特瓷器工场,传到了欧洲各国,瓷器装饰艺术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甚至近来某国家的瓷厂所生产的青花瓷器,仍有不少是仿造我国的龙、凤、花鸟等传统图案样式。

彩绘菊花纹花口盘
18世纪 英国·伍斯特
口径22.5厘米

彩绘司马光碎缸救童图八方盘
18世纪 英国·彻尔西
口径23.8厘米
釉陶

施有低温铅釉的陶器。包括单色釉、双色釉、三彩釉陶。多为随葬明器。最早出现于西汉武帝时的陕西关中地区,东汉时西北、中原以至湖南、江西地区均已流行。常见有绿釉、红釉和黄釉、褐袖。东汉末年,铅釉陶技术曾一度中断,到北魏时才得以恢复。北朝时出现双色釉陶,到唐、宋、辽时发展成三彩釉陶。釉色有黄褐色、翠绿色或棕褐色,釉层清澈,光泽很强,但化学隐定性较差,不适合作实用器皿。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七十八)瓷器外销的方式
2、【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七十九)瓷器外销的广阔市场
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八十)郑和下西洋与瓷器外销
《古窑讲堂》本系列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周荣林:景德镇龙窑和宋代青白瓷之景德镇龙窑考古发现取得丰硕成果
 
分线
主讲:吕成龙
执行:一把火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