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周荣林:柴烧蛋形镇窑名称及产生年代考辨相关记载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21-02-04 09:51:4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十六)周荣林:柴烧蛋形镇窑名称及产生年代考辨相关记载

对清代、民国时期景德镇普遍存在的柴烧蛋形瓷窑,目前,有人常直接称之为“镇窑”,原因是这种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窑,简称“镇窑”。对此,首先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景德镇的龙窑、馒头窑,特别是景德镇特有的葫芦窑,为什么不能称之为“镇窑”?还有景德镇御窑厂特有的青窑、龙缸窑,景德镇民窑中的狮子窑等,它们不也是“镇窑”吗?

还有一个问题,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中,有别于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蛋形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镇窑”,产生于哪个年代?

为此,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载。

目前所见,记载景德镇制瓷窑炉的较早文献是元代蒋祈的《陶记》(据乾隆七年《浮梁县志》),其文记:“景德陶(窑),昔三百余座。”“窑之长短,率有图片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一日二夜,窑火既歇。”文中记载,窑户税额是以窑的长短来计算,烧成时间为36个小时。以此推测,那时的窑炉,大概是龙窑。《陶记》全文未有“镇窑”之说。

成书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至1566年),由王宗沐编撰的《江西省大志·陶书》,记景德镇“窑制”:“陶窑官五十八座,除缸窑三十余座烧鱼缸外,内有青窑,系烧小器,有色窑造颜色,制员而狭,每座止容烧小器三百余件,用柴八九十杠。民间青窑约二十余座,制长阔大,每座容烧小器千余件,用柴八九十杠,多者不过百杠。官民二窑,槁柴一之,埴器倍之。民窑烧器,自入窑门始九行,前一行皆粗器障火,三行间有好器,杂火中间,前四、中五、后四皆好器,后三后二皆粗,视前行。”文中记瓷窑,都以“缸窑”、“青窑”、“色窑”称之,民间瓷窑称为“民间青窑”。文献所载和考古发现表明,上述瓷窑都为柴烧馒头窑。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初刊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该书记景德镇瓷窑的装匣、满窑和烧窑:“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钵以粗泥造,其中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棉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配合文字,书中有“瓷器窑”的插图,显示的是葫芦窑。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旨编撰《陶冶图说》,共二十条文字,其第十五条“成坯入窑”记:“窑制,长圆形如覆瓮,高宽皆丈许,深长倍之,上罩以大瓦屋,名窑棚。其烟突围圆,高二丈余,在后窑棚之外。瓷坯既成,装以匣钵,送至窑户家。入窑时,以匣钵叠累罩套分行排列,中间疏散,以通火路。其窑火有前中后之分,前火烈;中火缓;后火微。凡安放坯胎者,量釉之软硬以配合窑位,俟坯器满足,始为发火。随将窑门砖砌,止留一方孔,将松柴投入,片刻不停,俟窑内匣钵作银红色时止,火窨一昼夜始开。”在记载瓷窑外形的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窑制,长圆形如覆瓮”这样的描述,和龙窑、馒头窑、葫芦窑的窑形已明显不同,其窑炉型制、结构和装烧方法表明,唐英记载的就是小型的蛋形窑。但在《陶冶图说》中没有“镇窑”一词。

出现“镇窑”字眼的古代文献是成书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的《景德镇陶录》,作者蓝浦、郑廷桂是景德镇人,镇人说镇事,所以亲切、自豪地以“镇”自居,书中随处可见“镇人”、“镇器”、“镇陶”、“镇瓷”、“镇窑”等。但是,书中所用“镇窑”一词却不是用来指称制瓷窑炉。

例如该书“卷二”记:“官古器,此镇窑之最精者,统曰官古。”“上古器,始于明,镇窑之次精者,统称上古。”这里的“镇窑”是指“镇器”,即景德镇明清时生产的瓷器。同样在“卷二”,该书所用“镇窑”一词,指的是“窑口”、“窑场”,例如:“小古器,此镇窑专造小圆器者,如盏、杯、碗、碟等类。”“脱胎器,镇窑专造此者,有半脱胎,极薄,有真脱胎,更如纸薄,为最精美器。”

《景德镇陶录》有三处记载景德镇制瓷窑炉。一处在“卷一”:“窑制长圆,形如覆瓮,高、宽皆丈余,深长倍之。”很显然,这是沿用唐英的《陶冶图说》之说。二处在“卷五”:“龙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三处也在“卷五”:“镇有小南街,明末烧造,窑独小,制如蛙伏,当时呼‘虾蟆窑’。”这三处记载制瓷窑炉,都没有用“镇窑”一词。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黎浩亭著《景德镇陶瓷概况》,该书第八(章)标题为“窑”,首先说窑的“式样及构造”:“景德镇制瓷各业,均不自备窑炉,盖有专营其业者。其式样为斜长尖锥形,大概可分二种,一曰柴窑,一曰槎窑,形式相同,燃料各异,柴窑以松柴为燃料,其体积较大,槎窑以树枝毛槎为燃料,窑之体积较小。”

该书全面记述了景德镇的瓷业状况,其中用专门的章节来叙述景德镇当时瓷窑的“式样及构造”、“烧窑方法”和“烧窑业之营业状况”。书中记瓷窑的形状为“斜长尖锥形”,名称为“柴窑”、“槎窑”。

1954年10月,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资料室编印《景德镇市瓷器参考资料》,书中是这样记述当时的制瓷窑炉:“窑的形状和部位:景市一般窑为斜长、锥尖形,最高温度为一千五百度,全窑长达五丈二尺,高一丈五尺三寸,后端近烟囱名为挂窑火度低,窑囱以身长度而定,烟囱后部名观音堂,高五尺,深约一尺,火度最低,可烧土匣土砖,烧窑时间约十八至二十四小时,即可将坯烧成瓷器。”这里称景德镇的瓷窑为“景市一般窑”,而没有称“镇窑”,对瓷窑外形的描写,相同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一书的说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学者开始将清代、民国时期“长圆覆瓮形”、“斜长尖锥形”的“柴窑”称为“鸭蛋形窑”。(见著名学者周仁1958年“鸭蛋形窑”绘图)

1961年,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的《陶瓷制品烧成》一书,同时有“镇窑”和“蛋形窑”的称谓。该书第一章的标题为“焙烧陶瓷制品的窑炉”,其中有如下叙述文字:“平焰式镇窑(镇是景德镇简称,历史上称为饶州窑)。它是间歇式窑的一种,是我国陶瓷工业中一种特有的窑炉结构。”“窑形似半个鸭蛋,所以又称蛋形窑。窑身前端大而后端小。”“镇窑不但在我国陶瓷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度成为国外陶瓷窑炉的典范。”

在上述文字中,该书的作者将“镇窑”和“饶州窑”联系起来是一处错误,因为饶州窑是指窑口名称,指陶瓷产地,而不是指制瓷窑炉。但是用“镇窑”、“蛋形窑”来作为指称清代到民国时期景德镇普遍使用的一种特有窑炉的用词却流行开来。

200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一座大型蛋形柴窑,以“镇窑”为名称,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又公布“镇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周荣林:从御窑器葫芦形瓶的盛行看皇帝对葫芦文化的崇信
2、【古窑讲堂】周荣林: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明代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上的讲话
3、【古窑讲堂】周荣林:景德镇清代柴烧蛋形镇窑是中国传统柴烧瓷窑的最高代表
《古窑讲堂》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周荣林:柴烧蛋形镇窑名称及产生年代考辨总结
 
 
分线
主讲:周荣林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