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见》“复活”的古窑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5-06-16 10:07:4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导读daodu

 

  中国瓷都景德镇,一个无需过多介绍的地方。饱经沧桑的古窑,一群普通的人,带你重新认识在纷繁“瓷都之争”语境下的世界瓷都景德镇。

 

 


  《凤见》再次走进景德镇,源于这里即将复烧的“明代葫芦窑”及“御用龙缸窑”。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景德镇的葫芦窑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但在行家眼里,窑在瓷的烧制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瓷的“摇篮”。

 

 
  我们选择的是古窑民俗博览区,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先后复烧了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御窑。历代窑炉的砌筑和烧制,都有着一整套异常严格、繁复的工艺,这种古老的工艺,本身就是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陶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高成本的传统柴窑曾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古窑“复活”的景德镇传承千年的瓷窑烧成实景,尤其是复烧出的高端柴烧仿古瓷,吸引了国内外收藏爱好者的强烈关注。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前来参观他们心目中的瓷都圣地。

 


  我们把镜头对准了让古窑复活的这一群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拍摄到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但是古窑里的这群工作人员,像行动流水的制瓷七十二道工序,昭示着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蕴及一点一滴的手工制瓷工艺。

 


  “我是子承父业,我父亲是跟我外公学的,这个古窑对于我来说就像家人一样熟悉。”身戴编号01的非遗传承人就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炎生老先生。这位被人称为“拉坯大王”的老先生已经从事拉坯工作近60年。他也是古窑景区的明星人物,几乎世界各大媒体都有过他的身影。

 

 


  随着师傅双手的微妙变化,一只只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瓷器渐渐成型。手引泥走,泥随手变,看起来柔软而富弹性,让人不得不感叹师傅技术的炉火纯青。已经是拉坯高手的王炎生说,自己的功底,远没有父亲扎实。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的一辈子都与拉坯有着不解之缘。父亲对拉坯的热爱,影响着王炎生的一生。

 

 


  王炎生唯一的遗憾就是徒弟太少,他的得意门生叫危用心,因为精湛的技术选调到北京故宫工作。也许,王炎生名字就寓意了他的一生,像瓷器一样窑火中历炼而生。景德镇瓷器保存着他对父亲、徒弟以及自己青春年华的美好记忆,对他来说,这是永远割舍不了的感情。

 

 
  “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的手艺是女承母业。”青花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徐玉闺说,她的母亲从事画青花(传统手工制作)历经五十余年,她从十岁开始跟随母亲学画传统工艺,已30多年。

 

 

  随手渲染的狼毫勾勒,一片墨痕,展出荷叶、梅花、芙蓉、小鸟。青花如水墨般在瓷胎上游走,或浓或淡,泛着一片欲滴的苍翠。徐师傅凝视着眼前的九层葫芦瓶,心无旁骛。眼神中的关爱却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如果要给“匠心”这个词找到一个解释,我想我找到了。

 

 

  一周到半个月,这是徐玉闺绘出一个宝葫芦瓷瓶的周期。正如她所说的一样,青花瓷最具魅力的不只是她的外表,而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打磨,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的灵魂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经过复杂工序处理的成型坯胎最终都要经过火的检验。经过修复的镇窑在2009年在古窑内点火复烧,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正是这份光彩夺目的独一无二,让它荣获“世界最大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接下来《凤见》带你看到的可是古窑复烧的核心机密了。古时,大量北方工匠涌进景德镇,促进了中国南北制瓷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但在今天,甘心于在窑内做苦力活的人其实很难找。“码匣满窑这个活看上去很轻松可干起来却是很辛苦,我在这窑一干就是四十多年”,对于非遗传承老艺人张国良来说,在古窑码匣满窑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一种无处不在的魂。

 

 

  对于瓷器烧成,景德镇有句俗语叫“一满二烧三歇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而码匣满窑则是所有工序中的第一步。

 


  在烧窑之前,满窑人要把这些半成品全部放入窑中,但怎么放,怎么堆却直接影响了所有成品的质量。直到现在,张国良仍然使用着最原始的用棉线装匣的方法。小心翼翼的对待每件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表达他们对这座古窑敬意。

 

 

  最多的时候要堆满上千个匣钵,不同尺寸的坯还要对应不同的型号匣。如何最大的利用窑内的空间存放不同尺寸的匣钵是他们的拿手绝活。

 


  烧柴窑,窑工有八个脚位,上三脚是把桩、驮坯和架表,下三脚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间有小伙手和收兜脚。其中,把桩是柴窑烧成的技术核心。

 

 

  柴窑的温度很不平衡,温差大。前部的温度达到1000摄氏度时,后部才300摄氏度。前边已经烧还原焰了,后边还是氧化焰气氛。这就要求窑工要掌握好烧窑的快慢,把握好窑内的温度变化和气氛。稍有差池,便功亏一篑。而出窑的喜悦却足以弥补这过程中的辛劳。

 

 

  其实就像徐千雅娓娓唱来的《我在景德镇等你》一样,在古窑的台前,还有一群普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姑娘们同样是游客眼中的明星。“对于我来说,认识古窑就像去认识一个人一样,越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越有兴趣。”方云,江西农业大学的日语专业毕业的景德镇姑娘,从2010年开始来古窑景区担任中、日文讲解员。

 

 

  工作五年来,每天扩音器不离身,要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微笑是这些讲解员的基本要求。虽然方云是本地人,也算是陶瓷世家。但在作这个工作之前,她确实是个“瓷器盲”。后来通过与游客的接触才慢慢发现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城市,是如此有内涵。

 

 

  正是景德镇深厚的历史以及陶瓷文化,让方云发现,这份工作不仅让她重新认识千年瓷都景德镇,更关键的是她逐渐安下心来,去认真钻研学习这份知识。尽管这份工作夏天顶着烈日,冬天顶着寒风,工作条件并不舒适。甚至她也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今后从事陶瓷事业,因为她意识到瓷器是景德镇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瓷瓯”——精美的瓷器会唱歌。这一乐器在景德镇研发成功后,让人对景德镇瓷器“声如磬”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坐在古窑的长廊瓷椅上,水榭舞台,看身穿青花旗袍的女子表演瓷乐,仿佛迷失仙境。女子们各执瓷制瓷瓯、二胡、箫、笛等乐器,玉指灵动,吹拉敲击,宛若高山流水,深谷鸣风,让人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古窑的瓷乐,就像高山溪水一样纯净透彻,我每天的从事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担任瓷乐手已经十一年了,已经是女子瓷器乐队队长的严艳丽像平常一样,正在准备每天的上台表演。

 

 

  严艳丽的乐器是瓷箫,这个景德镇姑娘每天都要和她的队员们在古窑景区为游客演奏瓷乐。从十四岁起她就开始学习乐器,这支瓷箫几乎每天都陪伴在她身边。除了演出之外,她们还要聚集在一起排练新曲目,瓷器和音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方式。

 

 

  这支女子瓷乐队共有二十五人,曾经先后赴日本、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很难想像她们在景德镇的日常演出仍然尊循着外事标准。如今,这群姑娘们的技艺早已达到了“一曲云水淡然境,一池墨香定禅心”的境界,用音乐把景德镇的瓷魂注入了他们各自的生活。

 

 

  这杯有着“古”字的咖啡,为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们增添了不少情趣。 “想用自己作出来的东方瓷器,来和现代的咖啡有一个交集。”王妍宇,这个来自河北的咖啡师因着对瓷器的热爱成为了一名“景漂”,把中国传统瓷器文化和西方的咖啡文化进行一个融合,是他最热衷的事业。

 

 

  王妍宇说,咖啡店里每一个杯子都是由自己的烧制而成,这些溶化在古瓷中的咖啡,宛如氤氲无瑕的女子,妖娆在古典的装束里,一抬眼、一投足,那香气、韵致,让人轻盈而陶醉。

 

 

  就在刚过去的6月13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古窑民俗博览区举办的窑神童宾大型青铜像定稿专家研讨会、窑神童宾大型青铜塑像奠基仪式、明清御用龙缸窑复烧点火暨明代葫芦窑开窑等主题活动,目的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保护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复建复烧历代传统窑炉、传承保护传统陶瓷文化的成果,通过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丰富、打造、提升景区景观,提升景区对中外游客的震撼力、吸引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