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的china”系列报道之二
拉坯: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即将炼就之泥放于坯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是成型的最初阶段、雏形制作。凡圆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拉坯
隆冬时节,在和煦的暖阳下,记者来到景德镇古窑景区内,放眼郁郁葱葱的山林,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轻松享受着闹市区难寻的一片宁静。
走进手工制瓷作坊,见游客进来,一位身穿布衣的老者将泥料放置在辘轳车的转盘上,熟练地用木棍搅动着转盘,接着用双手按压泥料,并转换着手形揉捏,短短20余秒,一个圆型泥碗的雏形就在他手中出现了,游客们鼓掌以示对其绝活的称赞。当这群游客参观下一道工序时,一位年轻的小伙换坐在辘轳车旁,将手伸进旁边盛水的木盆当中,湿润了双手,虽是冬天,他并不感觉到双手寒冷,因为盆中漂浮着一只剩有炭火的鼎罐。他学着老师傅的动作,也拉了一只碗,但是时间稍长几秒。
熟悉古窑景区的人都知道这位拉坯老师傅叫王炎生,今年77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他的影响下,4年前,还在学校读初中的他的孙子便对拉坯感兴趣,每逢休息日,便来景跟着爷爷学习,周日还帮爷爷顶班。
爷爷在旁边指导王少辉拉坯
王炎生说,他家祖上五代都拉坯,耳濡目染,11岁时,他就跟随父亲学习拉坯。拉坯是又苦又累的活,出于爱好,王师傅坚持了过来。1951年,王炎生进入市建国瓷厂做拉坯工人,六十多年来“手耕不辍”,他的手上功夫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他做葫芦瓶的最高纪录可以达到十五节,在景德镇有这种绝活的拉坯艺人只有他一个。
1999年,王炎生在古窑做了一名专职表演拉坯的艺人,看过他表演拉坯的国内国外游客不计其数。其中,还不乏一些名流政要,甚至是时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王炎生说,别以为拉坯看起来容易,其实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瓷泥质地松软,转盘速度快,稍不留神就容易变形损坏,要想成型的碗圆润、对称很难,不是一两年的功夫就可以做出一个好碗的。在古窑景区的旅游旺季,他经常一天要表演七八个小时,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参观的游客多了,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人才会增多,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朴实的话语,表现出一个古稀老人对陶瓷艺术炽热的情怀。
提起自己的孙子,王炎生充满期待,他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孙子今年17岁,在读高中,学习拉坯已经4年了,孙子的耐性、悟性都很好。现在,葫芦瓶他能拉5节,他希望孙子能将这门手工艺继续发扬光大。拉坯作为手工制作陶瓷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没有做好,那么画出来的瓷器再美也没有用,传统的手工拉坯技艺是不能丢的,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如果谁认为手工拉坯只是在古窑景区里才可以看到的,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千年窑火不息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手工拉坯手艺从来就没有失传过,近年来相伴着高仿艺术陶瓷的兴盛,手工拉坯后起之秀层出不穷,成为当下手工制瓷大军的“高薪阶层”。近年来,省市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对传统手工技艺非常重视。今年秋季,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2013年“振兴杯”暨古窑“圣火奖”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古窑景区举行,我市一些从事拉坯工作的师傅们踊跃报名参赛,在比赛现场大展风采。记者当时曾经到现场采访,所见场面十分壮观。选手们在规定40分钟的时间内,要将2件作品完成,对于拉坯师傅来讲,平时拉一个坯的时间只要三四分钟,由于是比赛,这些年轻的手艺人有更多的时间将作品做到更细腻,也能为自己的作品加分。选手们赛后表示,拉坯比赛不但可以相互学习,还能增强友谊,希望景德镇要多举办此类活动,为传承传统技艺的工艺者提供更多的平台展现才艺。
竞赛选手正在拉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