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日古窑专栏】复活的清代镇窑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4-06-11 08:27:2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历代瓷窑炼就千年瓷都,系列复烧彰显中华文明”这是古窑的一句口号,清代镇窑复烧之意不言而喻。

“景德镇应该是艺术之都,而不仅仅是一座画城。”言下之意,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不光是画瓷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制瓷、烧窑一系列流程。

正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景德镇为数不多的把桩师傅胡家旺所说,陶瓷业就是“烧”“做”两大行。俗语说,瓷器靠的就是“一把火”。

这把火,就是柴火,点燃瓷窑的柴火。

于是,古窑开始复烧清代镇窑,只为让景德镇再现艺人画瓷,窑工满窑的千年制瓷历史辉煌。

手工挛造却精确无比的柴窑

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专家顾问团团长周荣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老师说,大家都知道,清代镇窑是在2009年复烧成功的,但若要算上不成功的复烧,时间就要推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厂长曾经想复烧镇窑,但苦于资金困难,厂长就想了个办法,他让工人把窑后面的三分之一用土填起来,把烟囱往前挪了三分之一。这样就能少装一些坯胎,从而降低成本。可是烧了几窑,却一窑都没成功。

“为什么呢?原来这个窑是窑工经过几百年的摸索,慢慢地调整修正,再弄到一个长宽高最佳的比例,单方面缩短它,高度、宽度不变,它的温度它的烧成气氛,根本就不行。当时古代没有仪器,窑工都是慢慢摸索着调整。无数古人的实践造就了现在的镇窑,它的长度、高度、宽度是最佳比例状态,不能去改变它,改变一下都烧不成。”周荣林说这段话的意图,在于体现清代镇窑早已具备的科技含量。体现窑工们在劳作时的聪慧及经验。

2009年,古窑人把原来的填充物、断砖残瓦、黄泥石灰运出来,卡车拉了10多车,恢复了它的原貌,把它修复起来。之后复烧一举成功。成功以后,这个窑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柴烧制窑。成功复烧以后再来量尺寸,镇窑容积——260.03m³

清代镇窑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柴烧瓷窑”。

老师还记得当年在申报吉尼斯纪录时,他还和吉尼斯认证官就镇窑的尺寸发生了一些争执。

老师认为260.03后面的0.03不要计,因为窑炉容积小数点后面两位数不好计,窑炉会热胀冷缩。

而吉尼斯认证官却坚持要计,因为吉尼斯世界记录就需要后面2位数,所以镇窑测定的容积是260.03m³,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2位数。

申报吉尼斯,是为了让它神秘的面纱在这一世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揭开,让崇拜数据的西方人惊叹,惊叹中国无数古人大智慧的结晶——镇窑。

5年后的今天,镇窑将再燃窑火,迎接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的到来,燃烧跳跃的窑火,恍若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们,手工挛窑技艺,这一积累了历代窑工劳作经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通过清代镇窑这座载体,在柴火的催生下,复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