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神童宾巨型青铜像将矗立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7月3日上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文化顾问周荣林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纲如、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高峰、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曹春生,签订了《窑神童宾青铜像设计制作合同》。
窑神童宾青铜像高9.9米,连基座通高在13米以上。整个工程项目费用达数百万元。青铜像设计制作过程中将举行多次专家研讨会,并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2015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日将隆重举行窑神童宾青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童宾是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景德镇历代瓷工祭祀的窑神。著名督陶官唐英赞誉他的精神:“上济国事而下贷百工之命”,“可作忠臣之气,而坚义士之心”。童宾是瓷都景德镇历代瓷工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形象;以敬业、献身为核心的童宾精神,是中国陶瓷精神的集中体现。
窑神童宾巨型青铜像的制作落成,对“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窑将重修塑造窑神童宾青铜像,图为2014年5月18日上午,在景德镇古窑昌南印象广场测试窑神画像的高度。
窑神童宾介绍:
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在窑厂做工。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监督制造大器青花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了“例外苛索”,对窑工进行鞭笞以至杀害,瓷工处境十分凄苦。童宾看到同役瓷工的困苦,非常愤慨,便毅然地纵身跳入火内,以示抗议。同窑的瓷业工人悲愤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表示对童宾的哀悼。第二天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一米,高60多厘米,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当时能烧这样大的器皿,是瓷器烧成上的重大成就。
童宾投窑焚身以后,余骸葬于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瓷业工人的义愤,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税署和官窑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偷偷地只身逃走。在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号之为“风火仙”。现在还一直保留着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童宾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烧炼工人的师祖,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伕手、三伕手、二伕手等各脚窑工形象,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
清代督陶官唐英,曾命人将明代落选的损器,一口脱底的青龙缸从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等,记载童宾事迹。瓷业工人中至今还流传着有关童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