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时空的古窑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对瓷都景德镇的肯定和赞誉。而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集中再现了瓷都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
历代瓷窑炼就千年瓷都,系列复烧彰显中华文明
景德镇制瓷窑炉经历了从宋元时期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到清代的镇窑,再到明清御用窑的发展历程。历代窑炉以各自不同的型制特点和烧成技艺,烧制出了景德镇不同时代的陶瓷精品,可谓“各领风骚数百年”,共同炼就了瓷都的千年辉煌。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清代镇窑,是景德镇清代蛋形窑的唯一遗存。1995年停烧后沉寂多年,2009年,古窑民俗博览区重新修复镇窑窑炉,10月份国际瓷博会期间,镇窑点火复烧,获得成功,荣获“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0年古窑民俗博览区将在6月12日—全国文化遗产日,举行清代镇窑复烧(第2窑)点火仪式暨明代葫芦窑挛窑开工仪式。10月19日景德镇国际瓷博会期间,举行清代镇窑(第3窑)复烧暨明代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届时明清两代瓷窑将穿越时空,同时燃起中华历史文化的圣火。
古窑民俗博览区还计划逐年复烧明清御用窑中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和匣窑等。系列复烧将以它独特的方式、壮观的场面彰显中华历史文明的神韵。
手工制瓷作坊聚集制瓷传人,国宝技艺堪称天下第一
古窑民俗博览区有传统手工制瓷作坊群和历代窑房,这里聚集了200多名传统制瓷的老艺人,他们在这里进行传统制瓷生产。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游客可以观看到传统制瓷技艺的现场演示,其中包括泥料淘洗、泥料炼制、码头揉泥、圆器拉坯、圆器印坯、圆器利坯、圆器挖足、圆器修模、晾坯晒坯、拣选青料、青料乳研、青花绘制、练灰配釉、蘸釉荡釉、浇釉吹釉、成坯运输、成坯装匣、砌窑補窑、松柴制备、镇窑满窑、投柴烧炼、镇窑开窑、红店彩绘、茭草包装等,还可以观看到各种制瓷原料、设备和工具。
2006年,“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古窑民俗博览区的老艺人中有王炎生、余云山、余和柱、胡家旺、余恂铨、汪申芳、王华明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古窑民俗博览区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金奖。
古窑民俗博览区展示的传统制瓷技艺,其历史之悠久,体系之完备,水平之高超,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人们观赏制瓷老艺人的现场操作,不禁会发出“巧夺天工”的赞叹,充分感受到中国优秀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传承的神韵。
唐英督陶攀登瓷业巅峰,镇窑复烧传承1728
清雍正六年为戊申年(公元1728年),八月,唐英奉圣命,带着内务府员外郎头衔,赴景德镇御窑厂,担任督陶官。十月,唐英抵景德镇厂署。自此,御窑厂建造事宜,均系唐英一人经营。唐英督陶达二十余年之久,系景德镇御窑厂建立以来,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著者。清代《景德镇陶录》载:“‘唐窑’,厂器也,内务府员外郎唐英督造者。”“唐窑”瓷器仿古、创新,器物之丰富,釉彩之齐全,技艺之精湛都是空前的。“厂窑至此,集大成矣”。“唐窑”那些脍炙人口的杰作,对中国和世界陶瓷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许多经典瓷器成为历史珍品,收藏在世界各地。唐英另一方面的伟大成就是对传统制瓷工艺的记载和总结,《陶冶图说》是他闻名于世的杰作。
唐英精神、唐窑成就和唐窑制瓷技艺至今还活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正在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唐英督陶之始,即“唐窑”的诞辰。公元1728年10月唐英莅临景德镇督陶,承上启下,开创了一个中国传统陶瓷的新时代。古窑民俗博览区制瓷以“镇窑1728”为品牌,以镇窑烧制品为载体,向中外游客展示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成型,柴窑烧炼的特征,展示以“唐窑”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陶瓷的风采和神韵。
四大名瓷制成各式乐器,奇瓷神韵誉满神州全球
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粉彩瓷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景德镇瓷器的特征。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利用四大传统瓷器的釉彩和品质特点,创制了各式瓷乐器,有瓷瓯、瓷编钟、瓷管钟、瓷磬、瓷鼓、瓷二胡、瓷中胡、瓷笛、瓷箫、瓷葫芦丝、瓷贝司等。古窑民俗博览区由20多名演员组成的瓷乐团使用这些瓷乐器可以演奏40多首中外名曲和地方色彩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