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窑,揭秘国宝级的挛窑营造技艺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4-08-11 09:22:3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历代瓷窑炼就千年瓷都,系列复烧彰显中华文明!追溯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我们发现,正是传统瓷窑的传承发展,才有了陶瓷品种的推陈出新,才有了历代名瓷的不断涌现,才有了景德镇的千年辉煌。基于这样的认识,2008年底开始,景德镇古窑主动肩负起保护并传承千年陶瓷文化这一历史使命,古窑景区倡导发起的宋、元、明、清瓷窑复烧,将瓷都一次次推向了世界,不仅成功保护传承了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又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瓷窑的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小编带你走进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明清御窑挛窑现场,近距离了解认知这门难得一见的国宝级传统技艺。

 


  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luán)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


挛窑砌砖技艺:


  清代人对挛窑技艺有这样的描述:“余常见其排砌砖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砖,只试三下即紧粘不动。其排泥也,双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层砖中间两分之,则泥自靠结砌两路流至脚,砌砖者又一一执砖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浆,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

 

 


挛窑材料——窑砖:


  窑砖是用来砌筑或修补制瓷窑炉的主要材料,一般长、宽、厚的规格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规格的条子砖和烟囱砖等。

 

 


  制砖的原料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经过踩炼、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最后制成窑砖。过去,砖坯一般装进瓷窑烧成“响砖”,现在使用专门的圆窑包烧制。

 


  窑炉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修补或拆倒重新砌筑,所以景德镇有大量拆窑时留下的窑砖头。经过高温煅烧,夹带着火红色和黑釉色的窑砖头被人们广泛地用来砌墙、铺路,使瓷都风貌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特色。


挛窑材料——挛窑泥:


  挛窑使用特制的窑砖和挛窑泥。挛窑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层下的泥土,因其没有沙石杂质,具有粘性且耐高温。田泥运到窑场后需晒干,便于炼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将泥块化开。用水搅拌的田泥经过踩练后成为泥浆状的挛窑泥。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砖和挛窑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位挛窑师傅的情结


  “祖宗的东西能在我们手上发扬,并传承下去,我很开心。”挛窑师傅余和柱满脸幸福地对记者说。


  所谓“挛窑”,是指修窑、建窑。在景德镇的历史上,当年挛窑这一行当用如今的话来讲就是一大垄断产业,非“余”姓不可学,且传儿不传女。


  曾近的挛窑师傅都是“香饽饽”,从家乡来到景德镇的挛窑师傅余云山,跟随过四位祖父辈、三位兄长学习过挛窑技术。而出生于景德镇的余和柱放弃了跟随父亲做一名红店佬,一头扎进了挛窑的行业中,与余云山同一年拜师学艺,学习挛窑。

 


  余和柱回忆道,在他还是学徒的时候,挛窑是陶瓷行业里面最好的工种之一,在各大国营瓷厂的普通工人月收入只有30、40元时,挛窑师傅的工资已经能够拿到120元了。


  时过境迁,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关注挛窑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少。到目前为止,景德镇的挛窑师傅仅有三位。

 


  “儿子不愿意学这个,因为不是天天都有的干,而且体力劳动强度大。”余和柱说到。


  以前挛窑师傅一天要砌3000块砖,而每块窑砖重3、4斤;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有活,挛窑师傅都要上,在数九寒冬里,为了能够干活方便,挛窑工更是要身穿单衣,如果实在太冷,就打来一盆热水,将手在里面泡一泡,然后趁着热气未退之时用手在泥浆桶里取出冰冷刺骨的窑泥。挛窑还分脚蓬、顶棚、靠壁、烟囱、满口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许多道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技术规范与施工要求,因此原来很多学徒耗费10年时间,才勉强掌握了挛窑技术。


  然而余云山跟余和柱却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掌握了这么一门技术,可见其天赋与刻苦。


  两位挛窑师傅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一个行业,为景德镇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贡献出了独属于他们的力量。


  “窑炉不断,传承不断,我们只有一个希望,国家鼓励这一产业,这一传承就能大力弘扬下去。”余云山说。

 


  “时代不同了,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挛窑,我们也愿意打破传统,将挛窑之一技艺倾囊相授。”两位挛窑师傅在接受采访时,都说过的一句话。

 

明清御窑介绍


  青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小件青花瓷。它比龙缸窑略小,窑室宽一点七五米,进深一点五八米,高二点一米。每窑烧制青花瓷器三百余件。品种有碗、钟、盘、碟等。器型多种多样,充分满足明清宫廷的大量需求。


  龙缸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大龙缸。因其烧制的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所以称为龙缸。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点一米,高二点二五米。每窑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每窑烧炼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歇火冷却数天后才可开窑。


  风火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多品种的御用瓷。古人认为,烧窑需借助、依赖风火,所以瓷窑统称之为风火窑,尊窑神童宾为风火仙师。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一五米,高二点四米。可以同时烧制大、小件圆器、琢器青花瓷和颜色釉瓷等。


  色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米,高二点二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大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白、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


  爁熿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窑室宽一点八米,进深一点六米,高二点一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


  匣窑,明清御用窑炉,专门烧制窑具匣钵。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二米,高二点二五4米。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有装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