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明清御用窑“色窑、爁熿窑、匣窑”首次试烧成功开窑,央视七套《中国好手艺》拍摄圆满结束!
“开窑喽!”9月1日上午,随着把桩师傅胡家旺一声响亮的呼喊,几分钟后,景德镇明清御用窑“色窑、爁熿窑、匣窑”的三座窑门被逐渐打开,满窑精美的瓷器被窑工师傅们一件件抱了出来,呈现在现场所有人眼前,引得人们惊叹。央视七套《中国好手艺》栏目组迅速将镜头聚焦三座窑炉的首次试烧开窑现场,同时也在古窑景区结束了为期四天的取景拍摄!
据悉,就在29日傍晚,明清御用窑“色窑、爁熿窑、匣窑”窑炉已经正式封口,点火试烧,历经20多个小时的烧制,再经过一天的冷却后,9月1日上午8:38分,三窑正式试烧开窑,三座窑炉首次试烧的非常成功。央视七套《中国好手艺》栏目组见证了开窑的全过程。


据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三座窑炉各有不同,每个窑炉只能烧制一个品种。即色窑是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2.1米,进深2米,高2.2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1250度以上,大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白、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而爁熿窑是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窑室宽1.8,进深1.6米,高2.1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匣窑则是专门烧制窑具匣钵。窑室宽2.4米,进深2.2米,高2.254米。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有装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把桩师傅胡家旺说,这样窑炉所烧成的温度,烧成的气氛,包括烧制方法,都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烧的过程中,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窑炉所需的温度、气氛,来采取不同的烧制方法。
据悉,9月1日下午,央视七套《中国好手艺》栏目组在古窑景区结束了为期四天的取景拍摄!当天,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明代葫芦窑内拍摄现场,记者看到,一位老艺人正坐在茶桌边,端着茶花碗一通畅饮。据栏目组导演岳伟哲介绍:“刚刚拍了开窑的全过程,现在所拍摄的算是一个最后的收尾了,茶花碗作为景德镇一个手工制瓷的日常食具,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在拍摄之前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高岭土”慢慢展开,再以老茶花碗为载体,从最开始的练泥、拉坯、烧窑等制瓷过程,向大家呈现出一个以手工制作瓷器技艺的一个过程。

据悉,《中国好手艺》是央视七套乡土栏目在十一期间推出的一档特别专题节目,此次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拍摄,主要是以老茶花碗为载体,表现传统文化传承,讲述非遗传承老艺人是如何遵照古法手工制作、以松木为燃料的柴窑传统炼制技艺。

【老茶花介绍】
茶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也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市花。“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制作一个老茶花碗需要七十二道工序才可以完成。古代老茶花碗使用特殊制瓷原料制作,在柴窑烧练中放置在规定的窑位,是古代民间广泛使用的瓷器食具。
老茶花碗采用青花装饰,纹饰俗称“老茶花”,为明代“灵芝祝寿图”演变而成,图案寓意劳动人民丰收喜悦的心情。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景德镇青花女工练就了娴熟的手工绘画技艺,一只瓷碗的青花绘画,在她们手中只需二十多秒的时间。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和传统柴窑烧成的老茶花碗,成为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文化艺术珍品。
镇窑1728系列之传统手工茶花碗,由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享受国家国务院津贴的传承老艺人现场表演并且全手工制作,经过景德镇古窑柴窑之火锤炼而成。它是以我们景德镇市花“茶花”为主题的,相传为明代“灵芝祝寿图”演变而成。用青花装饰,其纹饰流畅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图案寓意劳动人民丰收喜悦的心情。是乡土文化最好的结合,最具有代表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意义的珍贵纪念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