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瓷博,古窑微直播】古窑复烧,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4-10-10 10:51:2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6月14日,对于景德镇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振奋人心大喜的日子!这一天,由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西省文物局、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瓷都举行。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近年来,景德镇围绕老窑址、老街区、老厂房的保护利用,努力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与文化特色融合、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共赢之路,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主场城市“落户”景德镇,是对瓷都千年窑火仍旧熊熊燃烧的最大肯定。
当天,景德镇奉献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日“主题盛宴”。其中,古窑民俗博览区一系列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文化活动,引来了来自海内外数十家媒体的高度关注。


  琳琅满目是古窑当天活动第一印象。当天下午,记者在古窑民俗博览区看到,彩旗飘扬,游人如织,腰鼓队、舞狮队轮番表演,整个古窑内一派节日的喜庆,广大游客一进门就领略到我国灿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尤有特色的是,在林阴道上,66岁的挑坯师傅李海高身着一套青花纹饰的白大褂,肩挑一担长长的瓷坯担子,穿行在人流中,表现了高超的挑坯技艺,令观者恍如时光倒流……文化遗产就“活”在身边!


  走进景区广场,好戏还在连台。糖画制作技艺表演、根雕技艺表演、剪纸艺术表演、手工红茶技艺表演等,围满了来自各方的游客。而在景德镇特有的5人齐拉大龙缸技艺表演的台前,观众们除了啧啧惊叹外,还纷纷掏出相机,抓住着难得一见的瞬间。在瓷乐演出台前,各种瓷器制作出来的乐器,美若天籁,更是让游客们陶醉,不少游客在台前驻足、细细聆听。


  最吸引眼球的要属清代镇窑复烧、明代葫芦窑开窑以及明清御用窑中的色窑、爁熿窑和匣窑的手工挛窑技艺展示三大主题活动。而这三大活动凑巧将一个古窑烧制瓷器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得以清晰展示,即建设窑房的挛窑,瓷器坯胎放进窑房后正式的点火开烧,烧了一天一夜后经过窑炉冷却后取出成品瓷器的开窑。对广大游客来说,这是一次观摩传统窑房怎样建成、怎样烧制瓷器、瓷器烧出来是什么样子三个环节最难得的机会。古窑民俗博览区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挛窑、点火、开窑,三大活动在同一天进行,在景德镇也是多年来没有过的隆重场面!”


  下午15:38分,艳阳高照,在清代镇窑窑址前,来自国内外的大批游客将窑址围得水泄不通。


  激动人心的时刻即将来临,伴随着景德镇城市宣传曲《我在景德镇等你》的优美旋律,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正在此处举行。18位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团队的代表整齐地站在窑址前等候复烧活动开始,游客们纷纷上前与他们合影留念,留住与古老技艺传承人亲密接触的瞬间。在经过简短发言后,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专家顾问团团长周荣林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代表们将手中熊熊燃烧的火把递给每一位到场嘉宾,让他们依次走进窑中。窑内的马尾松被烧得“噼啪”作响,到场嘉宾和游客一道见证了瓷都千年的窑火在这一刻再次燃烧。


  早在2009年10月,清代镇窑就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首次复烧,之后每一年,镇窑都会复烧一次,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除了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相继成功复烧。从此,古窑民俗博览区开始走上了一条在复烧中进行保护的“活态传承”道路。陈武平告诉记者,系列复烧行动,旨在让瓷都千年窑火燃烧不断,将古老的窑系文化保护与传承。


  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要让手工烧瓷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显然,系列复烧行动起到了积极的保护和推动作用。当天下午,18位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团队中,记者发现老艺人余云山和他儿子余祖兴赫然在列。74岁的余云山告诉记者,以前,其子对自己的挛窑技术兴趣并不大,但现在,烧窑手艺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他的儿子余祖兴也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中来。我准备把这项手艺全部传授给了自己,让他将这一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一边是热火朝天,另一边却是静候佳音。燃烧了一天一夜,冷却了两天的明代葫芦窑,正在静静地等候开窑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窑门口,游客挤成两排。随着一声“开窑啰”,窑工们在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胡家旺的指挥下,将窑口的砖墙敲碎,窑内整齐摆放的匣钵一下子展现在人们面前。紧接着,窑工们将匣钵小心翼翼地取出,第一件匣钵打开了:一件完整的青花橄榄瓶诞生在众人眼前。经过仔细观察后,胡家旺告诉记者,这件青花橄榄瓶青花花色好,釉面白里泛黄青,器型规整,但它并非上品,由于葫芦窑的加柴口分布特点,品质佳的瓷器应该在窑中间的匣钵内,距窑口最近的瓷器往往略有瑕疵,而该瓶花色、釉面均体现了柴窑烧制的特点,算得上中等品,意味着此次明代葫芦窑开窑圆满成功,这也真正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就在葫芦窑不远处,明清御用窑中的色窑、爁熿窑和匣窑的手工挛窑技艺正在向游客们展示。窑工们在督陶官唐英的塑像前,通力合作,搭建窑房。周荣林告诉记者,挛窑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项古老而复杂的技艺。此次挛窑技艺展示不仅将古老的技艺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更是为今后复烧打下基础。


  此次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共吸引了300多位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领导和一大批文化遗产专家亲临现场感受“活”的文化,80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场城市选得好,今天活动展现的璀璨的古老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内容有古有今,有物质有精神,有中国有海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了起来!”


  陈武平告诉记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从事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的人提出的要求,这也是古窑民俗博览区一直致力追求的工作方向。景德镇古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复烧古窑,是向全世界证明景德镇千年制瓷史,也是为了证明瓷都烧瓷技艺不会断代。因为任何技术传承都必须有一个载体,逐年复烧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恢复传统作坊的手工制瓷生产,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不仅让文化遗产‘火’了起来,也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