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瓷博·魅力古窑】陈平:“古窑模式” 的非遗保护值得推广
10月19日上午,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六窑复活点火暨明代葫芦窑开窑仪式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隆重举行。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咨询专家、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女士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记者在仪式前采访了陈平女士,谈谈亲临瓷博会现场感受、古窑历代窑的复烧对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以及“古窑模式”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
“很荣幸参加瓷博会古窑点火仪式,瓷博会我是第一次参加,但是古窑我是第二次来。今天感觉非常激动。很多游客来到古窑是希望能看到窑以及瓷器的烧制、拉坯等过程,说明非遗慢慢在老百姓心中扎上根。如果说过去非遗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印象中,我相信现在很多人都可以感觉到它是可以触摸到的、看得到的。今天看到古窑游客如织,这种景象是我们所期待的。”陈平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激动心情。
她说:“非遗的保护,是活态的保护;非遗的主体是人,有人来传承才能活态的传承下去。今天看到很多的小孩亲自去触摸、亲眼看到陶瓷的制作过程,那么他们就会对这种文化不陌生,会因熟悉而感到亲切,又因亲切而愿意去接受、接纳它,甚至喜欢转而去学习,去制造瓷器。”
当天上午,陈平女士从跟在把桩师傅胡家旺身后在风火仙师庙祭拜到明清御用窑点火到明代葫芦窑开窑,都一直在参与。“点火的时候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虽然大家看到的是一种简单的点火仪式,但实际上把很多人心凝聚在一起,所以我觉得瓷博会也好,今天的点火开窑仪式也好,实际上都是带给百姓一种真正上的归宿感,传统的东西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敬畏它,去流传它,而人作为传承的主体更应该去保护它。”
当记者问到如何去推广非遗保护的产业时,她向记者讲述了去年参加贵州民博会的一件故事。贵州民博会邀请了来自100多个来自50多个国家的民间手工艺大师,当时陈平让她的学生去观察中国手工艺大师的脸上和外国手工艺大师的脸上不同的表情。她学生观察完后回来跟陈平说,外国的手工艺人都在很开心地在表演、展示他们手中的技艺,在笑,很轻松,没有赚钱的压力;而国内手工艺人要讨好市场,要考虑他们的产品有没有销路,所以他们脸上的神情都是沉重、疲惫很无奈的。
陈平说,“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其实从故事中两种神情比较就可以看到中、西方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差异。我很高兴在古窑看到古窑传承人是很轻松的,他们身上洋溢着就是我学生在外国人身上所看到的神情,这说明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得到了尊重,价值得到体现,得到社会的认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从何体现,不是简简单单的五千年这个词而能表现的,其实就是实实在在体现在这些传承人、窑工身上,所以他们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很激动,也很震撼,因为我看到了一门手工艺的复活,我们应该用尊重的态度来尊重他们的技艺,因为他们流传下来的是中国祖先甚至是世界祖先的一种智慧,是文化强国,文化大国的重新恢复、重新辉煌的希望。”
古窑从2009年以来成功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2014年又复烧点火明清御用六式窑,这种“古窑模式”非遗保护值不值得推广?陈平说:“非常非常值得推广!因为传承是活着的传承,古窑推广的方式和保护的方式都应该值得赞赏的,因为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古窑如果不恢复,那么未来的人或者现代的人看到的就是一堆瓦砾,一堆破砖头。景德镇说是瓷都,但却看不到,大街上到处充满经济欲望诱导下的一些产品,体会不到祖先如何在这里烧窑,今天古窑的复制实际上就是对历史的尊重。”
“复制会不会是造假呢?”记者问道。“其实人类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在复制前朝。实际上古窑的复制是给后人留下了新的历史,200年后大家可以看到公元2014年在景德镇这个地方复制了历代窑,而未来的孩子们、亲人们可以亲手触摸下古窑,看古窑瓷器烧制的过程,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贡献。我觉得古窑的复制非常值得赞赏,而且应该值得推广,它给很多非遗传承的形式提供了思考、借鉴,给很多传承人帮助、保护也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在结束采访时,陈平还希望媒体能热衷于真正地挖掘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本土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号召更多的读者、国人以自己祖先的智慧而感到骄傲,以中国人自己的技艺而感到自豪,真正让中国成为文化大国,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和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