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传承,揭秘国宝级挛窑营造技艺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4-12-15 09:09:1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历代瓷窑炼就千年瓷都,系列复烧彰显中华文明!追溯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我们发现,正是传统窑炉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才有了陶瓷品种的推陈出新,才有了历代名瓷的不断涌现,才有了景德镇的千年辉煌。基于这样的认识,2008年底开始,景德镇古窑主动肩负起保护并传承千年陶瓷文化这一历史使命,古窑景区倡导发起的宋、元、明、清瓷窑复烧,将瓷都一次次推向了世界,不仅成功保护传承了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又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见证三位挛窑传承人的绝技


  2006年,国务院公布景德镇传统窑炉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就跟我一起走进古窑民俗博览区近距离了解认知这门难得一见的国宝级传统技艺。

 


  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luán)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

 


  不容易:学习挛窑很辛苦,原来很多学徒耗费10年时间,才勉强掌握了挛窑技术。


​  了不起:从16岁学艺到现在,他们砌起的窑炉有几百座,遍布我国东西南北。​


  心里话:算上儿子余祖兴,现在景德镇的挛窑师傅只有三个人,我还是担心这门技艺失传。​


  我是余云山,我是挛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想把这门技术传下去。

 


​  学习挛窑很辛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余云山说,挛窑分脚蓬、顶棚、靠壁、烟囱、满口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分许多道小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技术规范与施工要求,因此原来很多学徒耗费10年时间,才勉强掌握了挛窑技术。​​

 


  “当年我跟余和柱是学徒中的佼佼者,我们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把所有挛窑技术拿下了”,余云山说,他跟余和柱两人是都昌同乡、同年学艺,现在同是挛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挛窑店是景德镇历史上专门修建窑炉的行帮组织,有强大的势力和严格的传艺规矩。虽然祖上有铁一般的严格规矩,但余云山说现在想把这门技术传下去,已经不可能“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

 


​  祖上这门技艺到余云山手上是第四代,他传给儿子余祖兴是第五代。余云山说,如果算上儿子,现在景德镇的挛窑师傅只有三个人。儿子余祖兴今年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余云山说:“我还是担心这门技艺失传。”“做窑的模型和尺子在我们的脑袋里,做起来不用量,但是要多做,没有窑做还是培养不了人才,没有收入徒弟也不可能坚持得下去”,余云山说,从16岁学艺到现在,他们砌起的窑炉有几百座,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但随着现代窑炉技术发展的冲击,柴窑数量屈指可数。


​  从2009年9月开始,余云山、余和柱、余祖兴三人挑起重任,带着一帮人起早贪黑忙碌,重建、修复了古窑民俗博览区内的清代镇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宋代龙窑、明清御窑等历代瓷窑。他们都希望传统窑炉营造技艺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