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传承,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之一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4-12-16 09:16:4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  传统手工艺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创新发展。王炎生称,随着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就拿葫芦瓶来说,从以前的9件到16件,青花瓷到颜色釉,这就是创新。”​​


王炎生:拉坯绝活后继有人

 

  古窑民俗博览区是一个展示传统手工制瓷的绝佳场所,在这里无论是拉坯、利坯还是画瓷等工序,都有手工制瓷优秀传承人将这些传统技艺展现给前来参观的四方游客,但令人担忧的是,在这里进行展示的非遗传承人中多数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一辈,缺乏中青年,这一现状让这些老一辈的手工技艺传承人忧心不已。​79岁的手工制瓷传承人王炎生,从事拉坯已近70年了!王炎生说,他自己有一个18岁的孙子在学习手工艺制瓷,目的就是希望这份传统文化能够不绝后,继续传承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炎生​


  在景德镇古窑有着这样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炎生,今年已有79岁的高龄;还有一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少辉,今年18岁,这两位非遗传承人既是师徒关系也是爷孙关系。​王少辉作为古窑景区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今年10月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王少辉在祖父的指导下,在古窑景区为游客们展示拉坯技艺。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这样告诉大家“我的祖辈都从事拉坯,我爷爷是第五代传承人,作为家族的年轻人,我有责任延续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

 


爷爷在旁边指导王少辉拉坯


  王少辉出生于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世家,祖辈从事拉坯近300年,祖父王炎生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景德镇手工技艺拉坯”的代表性传承人。​
受王炎生影响,王少辉自小便对拉坯感兴趣,13岁开始跟着祖父学习拉坯。在家人支持下,王少辉便成了祖父的学徒工。“对我来说,拉坯是一门技艺也是一份传承,我的祖辈们都在做这份工作,我也应该好好学,延续它的历史。”​


  王少辉透露,相比现代机械化制瓷工艺,传统手工制瓷工作时间长、效益低、收入少,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拉坯,“多年来,传承技艺一直是祖父的烦恼。”​

 


  经过几年的学习,在祖父的指导下,王少辉已经掌握了拉坯的基础动作。转动轱辘,数分钟内,一个瓷碗坯胎便成型,小心翼翼地摆正放好,王少辉又继续手握转盘。​


  与王炎生的作品不同,王少辉的技术还稍显稚嫩,制作的坯胎外形不甚美观,坯胎有些口径偏大,有些偏圆。虽然与祖父的水平还相差甚远,但王少辉认为自己年纪小,还有很多时间学。​


  “爷爷是师傅,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11岁开始学拉坯,比我还早,到现在还没有退休,拉坯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为了学习祖父的技艺,王少辉会刻意观察模仿他的手法,特别是一些小细节。​

 


  王少辉作为王炎生老人的学徒弟子之一。在王老眼里,孙子王少辉悟性、耐性比较好,是一个很好的传承人,“他是我孙子,应该把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继续发扬光大,相信几十年后,他肯定会比我做得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