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历史之城市格局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5-09-14 14:06:44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宋人汪肩吾在《昌江风土记》中记述:“盖自县郭达于四境,山甚稠,田甚狭,以故食多不足,士与工商皆出四方以就利。”“其货之大者,摘叶为茗,伐精为纸,坯土为器,自行就荆、湘、吴、越间,为国家利 。”从中可知,当时制瓷还是作为一种副业,还没有和农业完全脱离。 但北宋早期,景德镇已因制瓷出名而镇名“景徳”,在景德镇设有“窑丞”的官职。到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 年)设立了浮梁瓷局。珠山官窑遗址中元代窑业的堆积层说明, 宋元期镇区的制瓷业不仅有了较大的成就,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据考析,南宋景德镇街区大致为东起十八桥,西濒昌江,南起老关帝庙(今戴家弄附近) ,北至里市渡。现在的后街周路口等地乃为荒僻之地。街区大至东西约0.5公里,南北约1.5公里。
 
 
  景德镇城镇的格局有以下特点:
 
  1.没有城墙的城镇
 
  因景德镇不是政治城市和军事要地,所以历史上没有城墙。而照昂特雷科莱的话来说是“这样既便于扩张地盘,又便于输进和输出货物”。
 
  2.带状方格形的街弄系统
 
  城镇地形东依山,西临水,东西两方难以扩展,加之瓷业生产及运输就近河流,取水利之便,所以街区向南北方向延伸。主要街道前街(今称中山路)与后街(今称中华路)和昌江平行,成南北向,其间有垂直于昌江及前、后街的横向街道和弄巷,形成了一个带状方格形的街弄系统。到清代,街区南北长约六七公里,而东西宽一两公里不等
 
  3.以御厂为中心的城镇格局
 
  景德镇城镇格局的形成和瓷业密切相关, 明代在珠山建御器厂,镇区的布局,实际上是以珠山为核心。窑场散布在珠山周围,绵亘约1.5公里,形成一个庞大的窑场建筑群。
 
 
  御器厂南面的头门外,有东、西二甬道通向市街,各开一座门。东辕门通向正街,俗称后街(今称中华路)。各窑场至明代已逐渐集中在珠山的北侧与东侧,窑场和街道相连,从东甬道向北延伸,经过东门头、龙缸弄、师主庙、邓家岭、三角井、徐家街,跨过东西向的半边街,直达里市渡口。里市渡是明代祁门瓷石卸货和景瓷出口的码头。对岸的三闾庙,是粮食交易的场所,当年的店房、街道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与正街交叉的斗富弄、监生弄、火烧弄、五王庙、三角坦以及与火烧弄连接的青石街,也都很热闹。从东辕门向南走,为陈家街,再往南为十八桥。十八桥在宋代已属名胜之区。陈家街在清代已很繁华。
 
 
  从西甬道出西辕门,至东司岭,穿毕家弄到前街(今称中山路) ,往前为瓷器街。这里是景德镇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镇瓷对外贸易的集中地,一些大瓷行都聚集在这里。由瓷器街往西,为市埠渡码头,中经热闹的黄家洲市场。这里方圆约一公里,是昌江码头通向市区的必经之路 。往来客商都要到这里来走走。黄家洲上,遍地都摆着瓷器摊。黄家洲往西,便是昌江。
 
  明代后期景德镇街区的范围与清代乾隆《浮梁县志》地图所示大致所同,较之清嘉庆时略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