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历史之瓷业风貌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5-09-21 14:35:4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宋元时期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仍未完全脱离农村副业, 城镇规模不大,而明清时,瓷业已基本集中于镇区,城市繁荣已纯然建立在瓷业生产的基础上。

 

 
  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对明代中期的景德镇,有过生动形象地记述。他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日:四时雷电镇。”王世懋短短的几句话,反映了明中叶景德镇瓷业的繁荣。整个镇区都在捶打瓷石,响声震地,烧造瓷器的窑场火光冲天,全镇是一个工地,然一个手工业的巨大作坊,把这个震耳耀目的市镇称之为“四时雷电镇”,的确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繁荣富庶,历数百年不衰。在王世懋之后的一百余年,饶州通判、浮梁知县陈淯,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曾说:“景德一镇,则固邑南一大都会也,业陶者在焉,贸陶者在焉,海内受陶之用,殖陶之利,舟车云屯,商贾电骜,五方杂处,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雍正六年(公元l728年)督陶官唐英在描述景德镇的盛况时,也曾说:“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陈淯、唐英二人,都在当地做官,他二人对景德镇的描述,正是当年的瓷都风貌。
 
  在明、清人的诗词中,也有反映瓷都风貌的生动诗句。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
  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明·缪宗周)
 
 
  蚁垤蜂窠巷曲斜,坯土日夜画青花。
  而今尽是都鄱籍,本地窑帮有几家。(清·郑廷桂)
 
 
  以上诗句描写了镇区的建筑、里弄、江面的风貌及瓷工繁忙生产的景象。
 
  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霜。
  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 (清·凌汝绵)
 
  这里描写粉碎瓷石,制作原料的景象。景德镇制瓷业对原料的需求量非常大,当时有水轮车600余部,碓体最盛时超过6000支,同时工作时的响声如打雷一般传到数里之远。
 
 
  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厂装将黄土来;
  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清·郑廷桂)
 
 
  这是码头、渡口的繁忙景象。沿昌江由北而南,有旸府滩渡、里市渡、双溪渡、中秀渡、市埠渡、下市埠渡、钵盂渡、张家渡、小港渡、宝山渡等重要渡口和码头。它是古代景德镇与外地联系的主要纽带,终年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
 
  碓厂和云舂绿野,贾船带雨泊乌篷。
  夜间惊起返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 (清·郑凤仪)
 
 
  景德镇沿河置窑,沿窑成市,几百座窑炉举火烧炼,两岸火红通明。
 
  九域资商上镇来,牙竹花色照单开。
  要知至宝通洋外,国使安南答贡回。(清·郑廷桂)
 
 
  这是瓷器贸易和朝廷要员到景德镇办理瓷务的繁忙景象。诗的原注说:“御厂所制瓷器,大半备以回贡,故大内颁样烧造。然镇瓷通商天下,迄今来镇者络绎不绝。”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