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添柴助力
编者按
旅游“黑马”,瓷都明珠,切中肯綮才能谋划全局,把握大势才能引领潮流。收官“十二五”,迈向“十三五”,如何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添柴助力?“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高扬创新大旗,紧扣市委市政府发展目标,不断在经营体制、保护模式、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使得古窑这匹旅游“黑马”永远奔走于文化大发展的春天。
2016年1月26日,江西日报A4版刊登《古窑: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添柴助力》,全面解码古窑的创新求变之路,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2015年10月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众嘉宾点火
一片瓷,一岁时,一座城。
漫漫千年,景德镇神火通明,沐浴着与中国“china”同名的无上荣光,一直是江西乃至全国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基于对形势的客观分析和市情的准确把握,市委书记钟志生就景德镇的未来,提出了明确的发展定位。
浩瀚烟波,与世界对话,景德镇这座玲珑小镇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不久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排在首位。的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抓住机遇谋求繁荣、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支撑。
1月,中国经济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引来了全国文化单位的关注,它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为典型,全面解码了其灼灼七载,烧旺创新之火,从举步维艰到旅游“黑马”的凤凰涅槃。回顾7年来我们对古窑的持续报道,古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是其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还是:创新精神。

2015年全国文化遗产日古窑系列活动
创新体制,瓷都古窑破茧重生
没有创新就没有古窑今日的特殊体制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体制等原因,古窑景区曾一度面临困境、举步维艰。那时候在一个景区内同时存在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位:陶瓷历史博物馆,属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古窑瓷厂,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同地不同制的两个单位不仅各自出售门票,景区开发的联动性、积极性、活跃性皆无法实现,甚至古窑瓷厂员工的工资有时都难以按时发放。
“当时的古窑景区不要说发展,连维持正常运营都成问题。”曾任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馆长、古窑瓷厂厂长的周荣林说。
“制度创新是集聚其他创新要素的关键,是可持续创新的原动力,若没有制度创新,创业创新就无从依附。” 2008年,古窑迎来了巨大转机。景德镇市文化主管部门和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签订合作经营古窑景区的合同,约定在合作期内,由古窑民俗公司负责投入开发,经营管理古窑景区。5年之内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就业,加大力度保护国有资产使之保值增值。合作到期,古窑民俗公司所有投入的固定资产全部归于市文化主管部门。
接手后,古窑民俗公司创始人陈武平将景区更名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之所以许多传统文化、传统技艺进入‘非遗’保护,那是因为对当代社会而言,它们商业性低,而假若让‘非遗’以恰当的方式进入市场,重新拥有商业性,其传承有序便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事。”陈武平以他独到高明的见解来掌舵古窑这条大船。
古窑体制改革的先导已经完成,沉韵伏笔染刻的传奇拉开了序幕。一方面,古窑成立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以保护、挖掘并传承景德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另一方面,古窑积极试水体制创新,不断创新管理制度、运营制度等,2012年,古窑历经五载,从4A变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主题的5A 级景区。

首个窑神童宾纪念日,专家座谈“童宾精神”
创新保护,瓷都古窑绽放光彩
没有创新就不能赢得古窑今日的声望
“把传统手工技艺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是一种合理的必然,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传承利用传统技艺的最佳途径”,2009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专家的一席话与陈武平“让‘非遗’以恰当的方式重具商业性”的心思不谋而合,更加坚定了他打造陶瓷文化的活态传承。
怎么实现活态传承?清代督陶官唐英曾留下这样一句话:“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是火的艺术,景德镇传统制瓷包括手工成型和柴窑烧成两种技艺,而后者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瓷器的成败与好坏。在“保护古窑完整性”“复烧会破坏古窑”等质疑声中,陈武平顶住压力,坚定地说,“复活历代古窑,倒着往回烧。”
2009年10月19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古窑举行,各级领导、嘉宾和10 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点火。时隔3 日,在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直播镜头下,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小红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镇窑获世界上最大柴烧瓷窑吉尼斯纪录”时,整个古窑都沸腾起来。这次清代镇窑的成功复烧,让濒临失传的瓷业技艺得以复活,也为接下来进行系列古瓷窑复烧行动提供了理论支点和行动起点。
由此,古窑走上了铿锵有力的复烧之路:
2010 年,明代葫芦窑成功复烧;
2011 年,元代馒头窑成功复烧;
2012 年,宋代龙窑成功复烧;
2013 年,明清六式窑中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成功复烧;
2014年,明清六式窑中的色窑、爁熿窑、匣窑成功复烧。
虽然这些古瓷窑的时间间隔千百年,但是复烧让它们穿越时空聚集当下,让千年瓷都景德镇的传世记忆华美绽放。去年10月19日,伟岸的窑神童宾大型青铜塑像落成,成为中国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生动形象,它默默地注视着古窑在复烧中进行保护的“活态传承”。
对于未来的创新求变,陈武平永不言止步。从单一的镇窑到馒头窑、龙窑等十窑,从每年一次的复烧到如今每月一次,柴窑类型、数量的双双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是把“非遗”融入生活,让“非遗”从束之高阁的观赏变为日常所需。2011年,古窑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窑神童宾大型青铜像
创新营销,瓷都古窑续写辉煌
没有创新就没有古窑今日的旅游份额
有生命的活态景观不仅是活跃于纵向的历史长河,也应在当代历史的横向面广泛传播。近年来,围绕陶瓷,古窑文旅结合,360度延伸谋求立体式高速发展。这匹“黑马”,在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的康庄大道上,乘风快步。
2013年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为促进江西旅游发展,省旅发委高举“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宣传大旗,给全省旅游景区顺势发力,跟进市场带来了良机。
如何顺势发力,抢占高地,打造品牌?古窑一直在思考探索。
2014年,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古窑、庐山四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串珠成线,尝试抱团取暖、区域合作。通过景区之间的强强联合,扩大市场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撬动了广阔的客源市场,提升了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
2015年,景德镇古窑、三清山、婺源合力打造“美丽中国·最美之旅”,以创新旅游营销合作模式为载体,统一策划线路产品,共同做大国际国内市场,互送客源达到6万人,实现增效共赢,比肩“昆大丽”旅游线,争做江西旅游强省品牌宣传排头兵。
“2015年古窑同比增长游客数20%,为历年来游客人数第一。”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成就一番事业,一名优秀的领头羊至关重要。古窑董事长陈武平就是一位优秀的“头羊”。对于从小在景德镇长大的陈武平来说,景德镇瓷文化不仅是父母的生计,更是童年的回忆和幸福的奋斗事业,而陈武平每一次的商业出击,出发点都是公益情怀。
《我在景德镇等你》这首歌从创作到传唱,就是一次独到而又成功的营销。词曲作者把它打造成清新简洁、业内赞誉、立意深远、广为传唱的一首歌,与陈武平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朗朗上口的曲风,极尽诗意的歌 词,唯美的画面,让景德镇的陶瓷之美在祖国各地越唱越响。
吹彻瑶笙鹤未还,小桥流水碧潺潺。临别之际,我们再一次徜徉在幽色景区内,徘徊在翠绿的天地间,不禁勾起对瓷的酽念。而恰到好处的休息设施,引人入胜的引导标牌,与环境协调的主体建筑,简明规范的标志系统,洁净的路面,平整的步道,还有细致入微的温情式服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经营者一切为游客着想的服务理念。
就在我们离开景区后不久,古窑传来了两个好消息:元月6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喜获2015中国旅游服务贡献奖;在2015年景德镇市科协学会能力提升计划暨窑炉学会学术年会中,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荣获了“突出贡献单位”奖。
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擂鼓启航的历史时刻,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战略目标,景德镇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之际,古窑,又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千帆竞张的旅游格局中,古窑定能以爱融入大潮成就大器,继续烧旺创新之火,把景德镇的落款印进世界梦里。

今年过年就要来点火,一整年一定火火火!
迎新年,贺新春!2016火火的古窑新年烧窑活动火热开启!腊月二十八(2月6日11:08)点起窑火迎新年,正月初六(2月13日11:08)大家一起来开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