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SHOW | 雨中的情愫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12-21 11:48:0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景德镇向以瓷器闻名于世,素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美誉,而对一般人来说,对瓷器的制作烧制过程大多不甚了了。所以,到景德镇,古窑是不可不看的景点。

  古窑民俗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枫树山盘龙岗,占地83公顷,属国家“5A”级风景区,环境优雅,生态宜人。我去的时候,天上飘着如丝的细雨,黛瓦粉墙、翘檐飞角的徽派仿古门楼,巍然耸立于淡烟稠雾中,衬着远处朦胧的山的底色,古意盎然。幽深的甬道,连接着古作坊、博雅苑、风火仙师庙、红店、古窑房等仿古建筑,细雨中的古窑,寥无游人,显得有些肃穆、晦暗和空荡。这样的环境,我很难想象出这里曾是窑工们热火朝天制瓷烧瓷的场所。

  古作坊是一所两排十几间房的院落,左手边演示着瓷器从揉泥、拉坯、利坯到彩绘的部分制瓷过程;右手边则是敞开的陶瓷原料产品展示区。跨进院门,就见老师傅正在演示制瓷的一道工序——拉坯。雪白如面的瓷泥在年近六旬的老师傅手中被揉成圆形的半成品,他的脚下是一个用木棒拨动的木圆盘,没有电力,盘子只靠惯性飞速运转。瓷泥放在盘中央,随着它的转动,老师傅揉捏着,用双手完成简单的造型,一块块泥土在他的手下鬼使神差般变成了泥碗、泥瓶。做好的泥坯放在院落中间的木架上阴干。游人若有兴致,可以过一把“制瓷瘾”,亲自下手在木盘上作一只碗的造型。

  晾干的碗坯,进入下一道工序——利坯,用特制的小刀在转动的圆盘上修理碗的底部。接下来,见作坊里唯一一位女性师傅正在碗坯上专心致志地描绘着各种图案线条,神情专注、一笔一画地勾勒着……据介绍,这只是瓷器制作中最基本的三道工序,而每一件工艺瓷器的完成,从选料、揉泥到烧制完成,要经过72道工序。今天,虽然只在古作坊里观看到其中三个过程,但瓷器制作的复杂精细由此可见一斑。

  撑着雨伞,慢步走出古作坊,右拐的前方是一座用青砖砌就的古旧窑房,这是名副其实的清代瓷窑。窑炉形同一只巨大的鸭蛋,呈前高后低、上宽下窄、头大尾小的长椭圆形。里面窑腔长约20米、高近6米,容积为300—400立方米,可盛放各种大小瓷坯。据说,这种造型的窑炉为景德镇所独有,它具有结构简单、建筑速度快、基建费用少、产量大、周转快、节省燃料消耗、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等特点,可装烧高、中、低各种温度的大小瓷坯,对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

  景德镇传统窑炉,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温度可高达1200度以上,因其极少含硫磺,适宜烧还原焰,是适应制瓷原料、烧制瓷器精品的最理想的燃料。镇窑旁边就有一座摞好的松柴堆,窑工们将其垒成一间长约十几米,宽约五、六米,高约三、四米像房子一样的柴屋。柴屋的下部,由松木搭成通风通道,据说是为了防止松木柴屋的自燃。过去,每烧一窑瓷,就要用掉一个柴屋的松木。

  忽闻瓷乐声声,从远处传来,催促着人们的脚步。我踟躇其间,回首望去,烟雨之中的古窑肃穆幽寂,它似在倾诉着历史的沧桑,向人们昭示着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与文化。

不管你来不来景德镇

都要听这首歌

《让爱复烧》

分线

窑窑:一把火(编辑)
萌
萌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