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四)景德镇官窑建于何时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8-23 07:53:2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第一讲 景德镇与明清瓷器
  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陶瓷而蜚声海内外。作为古代瓷都,景德镇有漫长的陶瓷生产史。但到宋代“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才真正闻名于世。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自明代起,景德镇瓷业发展进入黄金期。朝廷在此建立官窑,带动了瓷业发展,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性瓷业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清代景德镇依然保持着中国制瓷中心——瓷都的地位。至鸦片战争后,景德镇的制瓷业才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退而衰弱。明清瓷器的发展与景德镇的发展密切相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景德镇官窑建于何时

官窑始设于北宋。宋代有著名的四大官窑,即官汝窑、官钧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宋官窑由于人才集中,不惜工本,选料优良,工艺精湛,因此烧制出许多适应皇家所需要的优质瓷器,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

北宋时期的景德镇虽已兴盛,并创烧出了名重一时的青白瓷,既可与南方越窑青瓷竞奇,又可与北方白瓷媲美,但由于距都城遥远、不利于控制及产品运输等原因,没有成为官窑。恰恰因为其民窑性质,不受宫廷限制,才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至元代,景德镇瓷器已明显优于其他窑场的瓷器。元初,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磁局,直接管理瓷业生产。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瓷业管理机构,标志着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但是,浮梁磁局除管理瓷业生产,还负责制作瓷器、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为蒙古统治者军旅生活提供必需品。浮梁磁局所设督陶官的主要工作是向民窑收取捐税,即重在财政收益,而不直接指导制瓷。浮梁磁局所生产的瓷器,也非内廷供奉之需,而是日用瓷,与宋官窑及明、清御窑厂性质不同。泰定(1324-1328年)后,浮梁磁局撤销,饶州路总管开始接任督办中央政府用瓷的职务。“有命则供,否,则止”,表明元代官用瓷的制作是一种临时性的非常规生产。因此,就整个元代而言,并不存在一个常设性官窑,景德镇也尚未有官窑。

明代御窑厂位置图

明代政府将元代“有命则供,否,则止”的体制改为定制,由朝廷直接开办官窑,称御窑厂或御器厂。政府对官窑生产进行直接指导和管理,对产品的形制、花纹、数量等细节内容作严格规定,集国家人力、财力、物力精心烧制,使产品尽善尽美,推动了包括民窑在内的整个瓷业生产的进步。

景德镇窑青花螭龙纹大盖罐
明·宣德
通高60.5厘米 罐高44.2厘米
1984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故址宣德文化层出土
现藏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div>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按习惯皆冠以帝王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但御窑厂始设时间在有关史籍中有不同的说法。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江西省大志》认为御器厂始设于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而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则认为御器厂始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1990年9月、1994年7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继在景德镇珠山东麓和明御厂东门头、龙缸弄一带,发现大量的洪武官窑瓷器。其中1990年9月在离地约5米深处发现许多建筑用器,如浮雕方胜纹瓷砖、琉璃瓦、白瓷水管等,还有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碎片,瓷砖和琉璃瓦也曾见于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上述遗物同时出土的一块瓷瓦上记录了监造、临工、作头、甲首、浇釉、人匠姓氏等内容,其中监工为浮梁县丞赵万初。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卷五“管制”条有“二年(洪武)复为县丞赵万初……”的记载。这一发现证实,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在景德镇珠山一带设置官窑专烧宫廷用瓷,从而否定了明代御器厂始设于洪武三十五年之说法,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景德镇陶录》绘御窑厂平面图

清代御窑厂在顺治时就已恢复 。但由于明末清初战乱的影响,景德镇制瓷业一度处于衰败状况。据《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开始恢复官窑生产,主要烧造大龙缸,但没成功。十六年又奉旨烧造栏板,也没成功。十七年江西巡抚张朝璘奏请停止。这说明顺治时景德镇的制瓷水平是较差的,传世顺治官窑瓷器很少,而且比较粗糙,即是证明。清初叶梦珠《阅世编》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这就是说,由于产量少,虽质量很差的东西,卖价却很高。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御窑厂的运转逐步走上正规,直至雍、乾两朝,在皇帝的直接关心下,经过几任督陶官的苦心经营,取得了巨大成就。

景德镇窑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
高44.1厘米 口径16.4厘米 足径23.4厘米
现藏景德镇陶瓷馆
《景德镇陶录》
清代蓝浦撰写的有关景德镇窑的著作。原为八卷,约成书于乾隆末年。蓝浦卒后,其弟子郑廷桂补编成十卷。各卷分别为:卷一,图说;卷二,国朝御窑厂恭记、镇器原起;卷三,陶务条目;卷四,陶务方略;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各郡县窑考、外译窑考;卷六,镇仿古窑考;卷七,古窑考,附以各郡县窑考及外译窑考;卷八和卷九为陶说杂编;卷十,陶录余论。该书详细记载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地与精粗记录也颇为详尽,还介绍了景德镇自唐宋以至明清各期的瓷窑,汇辑了自唐宋以来有关景德镇的文献记载,对景德镇窑瓷器的烧造及历代沿革,均有深入而全面的叙述,是研究中国瓷器史的重要参考书。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一)瓷都的诞生
2、【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二)景德镇窑与吉州窑的竞争
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三)景德镇缘何成为明清瓷业中心
《古窑讲堂》本系列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五)规模宏大的御窑厂
 
分线
主讲:吕成龙
执行:一把火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