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序(一)御窑之缘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7-08-10 08:29:3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2004年,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最近,我的朋友严钟义先生说:“一切科学到了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和艺术。”哲学探讨规律性,艺术追求真善美。科学的研究,既通往规律性,又通向真善美,向科学的最高境界攀缘。鉴于此,我将与御窑之缘作为本书的开笔。
2
序(一) 御窑之缘

2010-2012年,我写作《大故宫》第一、二、三部,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大故宫》,共66讲。当时,我就关注到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皇家御窑与瓷器。御窑,以国家之财力,尽天下之资源,聚全国之巧匠,集士人之智慧,曾经烧造出不可计数的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当时供皇宫专享,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而作为文化礼物和贸易货物,瓷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礼遇四邦的精神与艺术魅力。御窑瓷器经皇宫兴替传承,以不同方式流传,如今已经成为全民共有共享的国家财富、文化遗产,更成为全世界共有共享的文化财富、艺术珍品。由是,我开始关注御窑与瓷器。

2014年,我应邀到景德镇参加“唐英陶瓷学术研讨会”,出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纪念活动,亲临国宝级古代镇窑复烧点火与开窑仪式,参观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御窑与瓷器,再一次撞击了我的心灵。2015年,我应邀参加“童宾铜像揭幕及学术研讨会”,仰望矗立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广场的“窑神童宾”塑像,心潮澎湃,肃然起敬,心底生发出要为伟大工匠精神大声讴歌、撰写实录的强烈愿望。

为此,我查阅历史古籍、档案文献、府县志书、文集笔记、学彦新著、期刊论文、院馆珍萃,考察古窑遗址、博物馆藏、考古发现,亲临高岭、参观工艺、访问艺人,参与古窑复烧、开窑仪式,目睹体验瓷器制作的72道工序。从中,我体会到御窑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到瓷器艺术的真善美。

出乎意料的是,我翻阅相关目录之学,感到非常惊讶!关于御窑,关于陶瓷,虽有宋人蒋祈的《陶记》,明人王宗沐的《陶书》、清人朱琰的《陶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唐英的《陶冶图说》等,填补前贤之所阙;但这数量与中华汗牛充栋的古籍相比,实在可悲!一部《四库全书》,采入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四库全书总目·出版说明》),而关于御窑和陶瓷之作,居然阙录。御窑瓷器,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著述却少。这是多么可悲的缺憾,又是多么可叹的往事!但这也不必苛求,自有其历史因缘。

重道轻器,厚理薄技,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缺憾。为什么中国近世落后挨打,割地赔款,备受欺凌?原因之一,就是重道轻器,厚理薄技,片面地将“器”蔑之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不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流传千年,或遗至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需要:既重道,又重术;既厚理,又厚器;既重知,又重行;既厚士,又厚工。

回想起来,御窑和陶瓷其实一直徜徉在我的学术考察之中。福建的建窑、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德清窑,河南的钧窑,山东的博山窑,广东的潮州窑,广西的中和窑,辽宁的辽阳窑,等等,还有出土过大量陶器的诸多文化遗址,都曾在不经意间跟我相遇。这种缘分来自哪里?

第一,瓷器是中华文化的伟大符号。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项伟大创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甚至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共用一个单词“China”。为什么“瓷器”“中国”的英文都叫作“China”呢?瓷都景德镇,“古昌南镇也”,相传瓷器销往海外,一些外国人不知道这种器物该叫什么,只知道来自昌南,于是将“昌南”谐音作china。所以,china不仅成了瓷器的英文名字,而且成了中国的英文名称。要想理解大写的“China”(用作中国国名时,第一个英文字母是大写C),就不能不懂小写的china(用作瓷器名称时,第一个英文字母是小写c)。总之,以一种优美器物即瓷器作为中国的英文国名,既是瓷器的骄傲,也是中国的自豪。

第二,御窑是宫廷文化的重要载体。御窑,是帝制时代的产物,依托国家力量,荟萃了瓷器文化的精华。皇宫有御窑,更能成其大;御窑为皇宫,更能显其贵。所以,要深入理解中华历史文化,尤其是宫廷文化的精髓,就应当了解御窑文化。

第三,景德镇是御窑瓷器的创新基地。宋代,全国的六大名窑、八大窑场等,产品众多,争奇斗胜,许多产品供应皇宫、官府。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赐青白瓷产地浮梁镇名为“景德”,开了乡镇历史之先河。此后,景德镇瓷器逐渐脱颖而出,景德镇逐渐发展成瓷都。

总之,御窑与瓷器,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文化的凝聚,是对人类的贡献,是对生命的理解。这些,吸引我去了解、研究、著作、讲述御窑的历史文化和生动故事。

由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撰著《御窑千年》,以此为载体,挖掘御窑及瓷器的历史、人物、事件、典制、技艺、器物、文化、艺术、生活、影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优秀工匠精神,与广大读者共享与共思。

100.jpg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