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十三)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成化的器型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7-10-17 08:47:2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成化的器型

  成化官窑制作精巧,器型规整,造型轻巧圆润,玲珑俊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因以小件居多,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成化前期器型以侈口碗、侈口盘和窝盘为主。其中有口径42厘米的大盘,所绘纹饰是与宣德相近的双狮绣球纹,青花呈色凝重,因为无款,加上受成化无大器说的影响,人们曾将其定为宣德之物。由于该盘底部呈浓郁的褐黑色,为标准的“米糊底”(图1),珠山御窑遗址的成化遗存又有同类器物出土,因此,才被确认为成化官窑的遗物。

成化青花双狮绣球纹大盘

成化青花双狮绣球纹大盘·米糊底

  另外,还有高足杯、鸟食罐等,与此前不同的是,高足杯无款,靶内书“一”字;鸟食罐是系于鸟笼的盛食之器,由于鸟笼多悬挂在高于人们视线的地方,所以,宣德官窑鸟食罐的底部也加以装饰,装烧时采用覆烧工艺。而成化鸟食罐用仰烧工艺,故口沿满釉,底部有一露胎圆饼,系孔内亦不施釉,工艺不及宣德精细,但为双系,便于固定,却更加实用。

  早期也不乏创新的品种,主要有鼓形香薰、鸭形香薰、冲耳三足炉、长方花盆、长腹盖罐等。鼓形香薰,作鼓形,三足,有盖,盖上以四个镂空的钱纹为出香口;长方花盆,盆内三分之一处有一S形隔板,隔板下有一圆孔使二处相通,厚底,底边四角浮雕如意作假足,足与足之间亦饰如意。成、弘间的著名画师吴伟所作的《武陵春》图中绘有这种花盆,花盆中种了一株梅花,可证这种长方花盆是栽种盆景之物(图2)。

明吴伟《武陵春》

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长方花盆

  后期除传统器型外,新出现的器型有:鹤颈瓶和各种类型的小杯、小碟等,常见器型中的碗、盘、罐、执壶、盖盒也有许多新变化。

  鹤颈瓶,球腹长颈,卧足无釉,长颈中有一凸起弦纹,上部有一环形系,作珠纽钟形盖。这类器型见于唐代越窑,但没有盖与系,形体也比成化小些,多为八棱形。

  小酒杯空前增多,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彩饰之美,为以往所不见。小杯口径以6厘米的为多,器型有高足杯、卧足杯和文献中所说的“令钟” 。令钟的胎体都很薄,其中有器薄如纸者,内壁还印有云龙纹,是明、清官窑中最薄、最精美的脱胎瓷。

  一种口径8厘米的小碟,有斜壁、折腰和直口、浅弧壁两式。这种小碟是谷应泰《博物要览》中所说的“齐箸小碟”,这类小碟在成化之前级少烧造,而成化官窑遗址中却大量出土,说明其时宫中已普遍使用此器(图3)。

弘治版木刻《西厢记》中齐箸小碟的使用情景

成化齐箸小碟

成化青花斗彩葡萄纹齐箸小碟

  碗的变化主要有二,一为卧足碗,与永、宣卧足碗不同的是碗壁变矮,足底面积变大而成为新的器型。再一是与传统碗外形变化不大,而被称为“宫碗”的,其特征是:敞口,矮圈足,碗内底呈窝状,与弧壁平滑相接,器壁厚薄变化不大,从外形看,碗壁腹部饱满、圆润(图4)。

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宫碗

  盘则出现卧足盘与折腰盘。

  成化的“天”字罐最为著名,常见的有高、矮两式,两式的盖也有差异,高的为珠顶盖,矮的为平盖,所以高的更显修长,矮的稍显肥胖。

  执壶系仿永乐鸡心扁壶,与永乐比,流与壶身之间多出了一相连的云板,其流细,壶身修长,不及永乐饱满(图5)。

成化青花鸡心扁壶

  盒,有内分作五格、七格两种,也有无格者。无格盖盒与永乐红釉盖盒造型一致,是承继永乐之作。七格盖盒的直径与宣德七格果盘相近,分格的形式、格内的装饰都与宣德一致,只是在宣德果盘的基础上加了盖而已(图6)。

成化青花盖盒

  因为成化之前的官窑器,大多器型硕大,浑厚凝重,而到了成化突然出现这么多小巧、细薄、华丽之器,人们自然要寻找这一“突变”的原因。由于宪宗身边有一位宠冠后宫、权倾内外的妃子——万贵妃,宪宗对她是:贵妃所亲,无不重用;贵妃所疏,无不贬斥。因此,朝中的内侍、外臣纷纷搜集奇珍异宝,谄事万贵妃,以图进身之阶。于是有人把这些小巧华丽,具有“女性美”的小件器物与万贵妃联系起来,认为是为讨好万贵妃而生产的。其实不然,通过文献排比可知,万贵妃“丰艳有肌,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貌雄声巨,类男子”,并且“生性嫉妒,掖庭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其身心并不具备“女性美”,连明代文学家沈德符都感慨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今万氏反是而发异眷。”而真正热衷艺术、欣赏小巧精致工艺品的正是成化皇帝本人。

  上述器物中,手不盈握的小杯,是晚明以来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也是陶瓷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其时各种小杯的出现,是因为宫廷饮食习惯改变而产生的。在元代以前,中国人喝的是酿造酒,即米酒,由于酒精含量低,人们是使用碗来喝酒。元代后期开始出现蒸馏酒,当时称之为“扎拉吉”酒或“阿剌吉”酒。到成化时才盛行饮用酒精含量高的“阿剌吉”酒,饮用这种高度酒时,就适合这种口径6公分左右的小杯,这才是成化时小杯种类突然增加的真正原因。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十)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成化时期
2、【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十一)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成化的胎和釉
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十二)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成化的青花料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十四)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成化的纹饰
 
 
分线
主讲:李一平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