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二)唐英督陶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6-07 08:02:0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在清康雍乾百年文化大业的星空上,出现了一群文化闪光之星,如文学曹雪芹、史学黄宗羲、经学阎若璩以及瓷学唐英,等等。在中国瓷器史与世界瓷器史的时间交汇点上,唐英不仅是中国御窑千年第一人,而且是世界陶瓷史上一大家。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二)唐英督陶
唐英督陶

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命“唐英着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御窑厂协理官”。这一年,他47岁,是其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时年希尧总理陶务,唐英初到御窑厂,于瓷器烧造,如自己所说:“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唐英面临新的职责、新的挑战,是退缩、应付,还是担当、奋进——放下官员架子,变外行为内行?唐英的回答是:

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

唐英苦学三年,做到“四不、四同、四学、四会”。

第一,闭门谢客,“四不”:不应酬,不唱和,不访客,不出游。

第二,放下架子,“四同”:同工匠,同吃饭,同劳作,同休息。

第三,钻研业务,“四学”:学窑务,学管理,学技术,学瓷艺。

第四,成为内行,“四会”:会制胎,会釉料,会彩画,会窑火。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年之后,到雍正九年(1731),唐英说:“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

一个内府官员,一个包衣画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陆游句)。唐英躬下身来,向工匠学习,变外行为内行,实在难得,实为可贵。其精神,其践行,堪称榜样,百世可鉴。

唐英于御窑瓷器,主要有三大贡献:

第一,瓷艺贡献。唐英在28年的御窑管理与烧造过程中,亲自督导和烧造,数量多,质量优,精品美,影响大,瓷器被誉为“唐窑”,唐英被誉为“瓷神”。从雍正六年(1728)到十三年的8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瓷器“不下三四十万件”。乾隆二年(1737),正月接旨、五月呈送瓷器59种、47120件。有学者估计,在乾隆初期唐英督陶的20年间,共为宫廷烧造瓷器达50万—60万件。唐英理陶、督陶的30年间,御窑烧造瓷器约有100万件。唐英督陶烧造的瓷器,既仿古集成,又采今创新。

仿古集成,就是仿制历代名窑名瓷。雍、乾二帝追慕前朝精美瓷器,复制宋代名窑及明窑瓷器,就成了唐英的重要任务。如雍正帝好钧窑,唐英到任不久,就派幕友吴尧圃赴钧窑旧址,调查釉料配置方法。他作《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诗,勉励吴君:

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

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

吴尧圃不辱使命,掌握了钧窑生产诀窍,有了扎实技术储备,唐英仿制工作成功。有诗赞曰:“如汝柴官哥定钧,各肖其式繁其伦。”

唐英仿烧宋瓷,惟妙惟肖,几乎乱真。他仿制的明朝永乐、宣德脱胎白釉、甜白刻花、印花等瓷器,形似神似,真仿难辨。

采今创新,就是创制新品。前面讲到乾隆朝瓷母、交泰转心瓶、干支字转心瓶、轿瓶、仿生瓷、西洋画瓷等,创新之例,不胜枚举。在唐英时,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均有新突破。在他主持下,景德镇御窑创烧颜色釉几十种,如胭脂红、秋葵绿等都是著名的颜色釉。

“唐窑”瓷器被公认是御瓷中珍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都达到空前之水平,《中国的瓷器》一书说:

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

于瓷器造型设计,尊鼎觚盘礼器,花果人物文房,应有尽有;于瓷器颜色装饰,各种色釉57种,色彩绚丽斑斓,无所不有;于瓷器制作技艺,山水人物花鸟,绘画皴染之制,极尽所能。这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史上,都写下华彩的一章。这些精美的产品,融入了唐英的心血智慧,散发出夺目的艺术光芒。

唐英能文能诗,善书善画,兼事篆刻,精通制瓷。由于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他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其主持烧造精美瓷器,既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也成为中华瓷器的珍品。今国宝级陶瓷中的唐英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精品。举三器,以为例。

1.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故宫博物院藏。高6.6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厘米。碗的胎体极薄,内外白釉,洁白如雪,莹润似玉。外壁以珐琅彩装饰,用多种色彩绘画雉鸡和牡丹,寓意“吉祥富贵”,题“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外底署“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边围双方框。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画工细腻,色彩艳丽。

100.jpg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2.清乾隆青花缠枝桂花纹交泰转心瓶,故宫博物院藏。瓶撇口,短颈,扁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通体黄地青花装饰,中部镂空。瓶内套—小瓶,与外瓶口部相连,能转动。外底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富贵荣华,万事如意。唐英在乾隆八年(1743)奏折称:“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进呈。此为清官旧藏,当为唐英作品。

100.jpg

清乾隆青花缠枝桂花纹交泰转心瓶

3.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诗句瓶,故宫博物院藏。瓶束颈、溜肩,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用各色珐琅料绘月季、蜡梅、翠竹、水仙等花卉。题写“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闲章首引“佳丽”,末尾是“金成”“旭映”,外底署“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双方框。画工细腻,妩媚娇艳。

100.jpg

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诗句瓶

唐英将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在陶瓷品类的创新上,后来成书的《景德镇陶录》赞叹道:“厂窑至此,集大成矣!”誉称唐英督陶创新局面:“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第二,学术贡献。唐英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进行理论总结,编写出《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碑记》《烧造瓷器则例章程》等陶瓷经典文献。学苑出版社出版《唐英全集》《唐英督陶文档》则是其集大成者。唐英对御窑瓷器的制作及其发展创新,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陶冶图说》和《陶成纪事碑记》是其二例。

先是,乾隆帝命宫廷画师孙祜、周鲲、丁观鹏,绘制《陶冶图》20幅,记录乾隆御窑制瓷的工艺过程。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八年(1743)闰四月,朝廷造办处将此图交给唐英,命其按制瓷顺序编排,并为每张图画撰写说明。当年五月,唐英即以左图右文的形式编成《院本陶冶图册》,即著名的《陶冶图说》。全书图20幅,文4500字,以图像配文字的形式,记录陶瓷制作工艺过程,对我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与实践技术做出总结。这是一部陶瓷工艺史的经典文献,也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历史文献。

《陶成纪事碑记》是唐英的又一学术贡献。这是一篇陶瓷工艺学著作,为当时御窑烧造瓷器产品、工艺的实录,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瓷釉,仿古采今,有57种。近年在御窑遗址发掘清理出《陶成纪事碑记》残碑,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

第三,制度贡献。唐英任内,就人事、财务、生产、工艺,诸多方面,都立规矩。如财务制度,原来御窑开支浩大,财务制度不清。钱花了多少、花到哪里去了,缺乏统计;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缺乏标准。制度有漏洞,办事人员就会钻营牟利,朝臣就会议论纷纷,皇帝就会猜疑不止,窑官就会动辄得咎。由是,唐英意识到,皇帝信任靠不住,陶官监督靠不住,下属操守靠不住,个别经验靠不住,靠得住的是制度。唐英制定了《烧造瓷器则例章程》。唐英在两百年前就实施成本核算,观念超前,制度完备,切实可行,贡献斐然。

唐英在“仿古采今”,烧造“唐窑”精品的同时,其包衣身份,使他没有机会潜心读书、精熟经典、参加科考、取得功名。他留下肺腑心语,以此为终生遗憾。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九)乾隆华缛之奇巧繁丽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乾隆华缛之集成创新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一)唐英督陶之唐英家世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三)唐英督陶之唐英心语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