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六)交泰乾坤之交泰宝玺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11-06 09:11:2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古窑讲堂

  在故宫后三宫中,交泰殿位置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交泰殿的内容很多,本讲介绍交泰特色、交泰报时和交泰宝玺。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2(六)交泰乾坤之交泰宝玺
交泰宝玺

交泰殿贮藏清代宝玺二十五方。所谓宝玺,就是图章,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先说国宝。清初宝玺不规范,努尔哈赤用老满文刻制了“天命金国汗之宝”和“后金国天命皇帝”两方宝玺。清入关后,沿袭明制,但不完善。清初宝玺,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字外,其他宝玺都是满汉兼书。其数量、存放、用途、篆刻,不规范,未划一。乾隆帝对已有宝玺加以整合、规范。

乾隆整合。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二十五方宝玺收藏于交泰殿。每颗宝玺,名称、用途、尺寸、质料、玺纽、文体等都不同。尺寸,大的方六寸,小的方二寸一分。文字统一篆刻。除关外所留“皇帝之宝,清书篆体”外,文体多是满文、汉文两种篆字,左为满篆,右为汉篆。质料有玉、金、檀木,玉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宝玺的龙纽,有交龙,有盘龙,也有蹲龙等,纽高者三寸五分。(弘历《交泰殿宝谱·叙》)宝玺不同,各有专用。其中最常用的是第五方檀香木的“皇帝之宝”,颁发诏书、录取进士时用;第十四方青玉的“制诰之宝”,用于诏敕大臣等。这二十五方宝玺都装在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清二十五方宝玺已存入故宫博物院文物库珍藏,交泰殿陈列的是装宝玺的宝盒。宝玺为什么是二十五方呢?原来有宝玺二十九方和三十九方的记载。乾隆帝引《周易·系辞上》说:“天数二十有五。”所以规范为二十五方。历史上东周二十五王,历五百一十五年。他又在《匣衍记》中说:“我大清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亦可俯赐符愿乎!”就是说,如果大清朝能传二十五代,就是苍天赐福,算是奢望!在这里,乾隆帝没有提大清国“亿万斯年”!

宝玺管理。宝玺的管理,明朝为尚宝监女官掌管,清朝由掌玺太监掌管。用宝玺时,内阁先到尚宝监,尚宝监请旨后,再去领取宝玺, 然后加盖宝玺。

封宝与开宝。每年末,要封宝,就是封印。封宝前,先洗宝——大学士先期启奏,届期,相关官员到乾清门通知内监请出宝来,在乾清门西一间正中,设洗宝黄案,依次用银盆清洗宝玺。宝清洗毕,交泰殿首领仍捧入宝玺,恭贮于匣。开宝、封宝之日,都要在交泰殿设供——苹果、秋梨等,焚香行九叩礼,然后开贴封条。开宝与封宝,其礼仪相同。

一个故事。前文述及,皇太极时,获得传国宝玺——“制诰之宝”。这方宝玺今在何处?成为一个历史之谜。据记载:“制诰之宝”,世代流传,后来遗失。两百多年后,牧羊人在山中放羊,发现羊三天不吃草,总围在一个地方跑,牧羊人在那里挖掘,得到了这方传国宝玺,后落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手里。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率军征察哈尔得胜回朝,奏报获得林丹汗的这方宝蛮——玉质,交龙纽,汉文篆字“制诰之宝”。皇太极为此举行隆重的受宝大典。又以此为由,举行大典,改族名“诸申”(女真)为“满洲”,改年号“天聪”为“崇德”,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此后许多文书都用此“制诰之宝”。清入关后改用满汉合壁文的“制诰之宝”。奇怪的是,乾隆帝在钦定宫中二十五宝时,竟然没有这方传国宝玺“制诰之宝”。这方宝玺哪里去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清理出来的原宫中保存的清初宝玺,都被送往盛京故宫凤凰楼收藏,却不见有这方“制诰之宝”。不久,乾隆帝下旨从盛京藏宝玺中撤去“丹符出验四方”之宝,而换上了一方青玉“制诰之宝”。这说明原来传国宝玺“制诰之宝”还在。但是,专家认为这是元代宝玺的仿制品。乾隆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先是“传国玺”失踪,后又搞件赝品,皇太极那个“传国玺”,据学者研究本来就是假的。当年那方“制诰之宝”哪里去了?据宫中《活计档》记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白玉“制诰之宝”一方(随锦盒一件,磁青纸金道册页一册,黑漆描金宝匣一件),旨交启祥宫将宝上字磨去。原来,乾隆帝将皇太极当年造假证据,磨去字迹,永远销毁。(胡忠良《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可是,乾隆帝为什么要磨去一方假“制诰之宝”,又制作一方假“制诰之宝”呢?令人不解。当年皇太极获得的元代传国宝玺“制诰之宝”,其真伪、去向、存毁、变故,仍是个历史之谜。

怎样对待国宝,乾隆帝说:垂统万世,在德耶?在宝耶?宝器非宝,宝于有德。所以,国祚绵长,社会久安,关键在德,而不在宝。

次说闲章。清代皇帝既有国宝,还有闲章——用于皇帝平时御笔、鉴赏书画、刻印图书及收藏玩赏等的各类钤印。如年号玺、宫殿玺、收藏玺、鉴赏玺、铭言玺、诗词玺等。质地有玉料、石料、木料、金属,玉有青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石有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还有玛淄、水晶、珊瑚、檀香木、竹根、象牙、犀角、金、银、铜等,反映了清代皇帝印玺的丰富多样。

文人雅趣。明清文人的书画,诗、书、画、印,四者并重,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其中印章是不可缺少的。明清文人治印之风日盛,他们把反映自己内心世界的名言、佳句、诗词、个性等,通过印章与自己的书法、绘画、诗词、图案等,刻入印章,再通过印章与自己的书法、绘画、诗词相结合,从而达到高雅的艺术境界。这个文化现象也影响到了宫廷,特别是清康熙、雍正、乾隆诸帝,他们聘请文化素养优秀的文人做南书房翰林和上书房师傅,自己也习书作画,赋诗填词,收藏珍玩,鉴赏名品,还刻制了各种闲章,几余玩赏,精心排架。

三帝闲章。康熙帝的“敬天勤民”闲章,自视之为座右铭。雍正帝即位后,把康熙帝诸玺锁箱收藏,而留“敬天勤民”宝,以钤印御书,表示继承康熙遗志。乾隆时,效仿雍正,“敬天勤民”宝钤印御书。雍正帝刚继位就发出“为君难”的感叹(《清世宗实录》卷十八),为此还制了“为君难”闲章。乾隆帝尤喜闲章,刻制闲章1000多方,其中年号印玺70多方,宫殿行宫印玺200多方,并编修《宝薮》记存。他70岁时,刻制了一副闲章“古稀天子之宝”,副章“犹日孜孜”;80岁时,又刻制了一副闲章“八征耄念之宝”,副章“自强不息”——“犹日孜孜”和“自强不息”,老骥伏枥,精神可嘉。特别要提及的是,乾隆帝八十大寿,大学士和珅投其所好,进献寿山石印120方,每方都带寿字,形制不同,字体各异。

闲章不闲。道光帝秘密建储谕旨,盖闲章“慎德堂”印记,收藏在黄硬纸夹板中。咸丰帝的“御赏”和“同道堂”本是两方闲章,一般用于鉴赏和收藏。但同治帝的谕旨,须上起用“御赏”章,下讫用“同道堂”章,这两方闲章分别在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里,无此二章,谕旨无效,到同治帝亲政为止。上面三方小闲章,起到国宝的作用。

历史告诉人们:珍宝玩品,列架充室,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鉴赏可意,怡养情趣,文物玩赏,适可而止

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寓意乾坤交而天地泰,帝后交而夫妻泰。但纵观历史,乾坤、天地、阴阳、帝后之交,不泰者多而泰者少,不宁者多而宁者少。因此,人们在理想与现实、普世价值与客观存在发生矛盾时,追求理念与现实谐和,企盼乾坤交合而安泰。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三)正大光明之匾外思考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四)交泰乾坤之交泰特色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五)交泰乾坤之交泰报时
《古窑讲堂》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七)坤宁大婚之大婚皇帝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