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一百零一)宫廷御膳之宫廷膳食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21-01-05 14:34:3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古窑讲堂

明清皇家的御膳,就是皇家吃饭——吃什么,怎么供,怎么做,怎么吃。分作三点,简要介绍。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3(一百零一)宫廷御膳之宫廷进膳
宫廷进膳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享受美食佳肴文化。宫廷帝后是怎样用膳的呢?本节分开来讲。

御膳时间。明帝用膳,一日三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农耕文化的三餐习俗。明帝重视晚餐,晚餐吃饭、饮酒、赏乐、观舞等外,钦点侍寝的宫眷一同用膳。清帝用膳,一日两餐,这源于其先祖日出上山,过午回家,这是渔猎文化的两餐习俗。清帝用膳,时间固定。清帝每天有早、晚两膳,早膳卯正(6时)二刻,晚膳午正(12时)二刻。(《养吉斋丛录》)御膳时间,随季变化。夏、秋季,昼长夜短,早、晚膳则提早半个时辰;冬、春季,昼短夜长,早、晚膳则推后半个时辰。特殊情况,也有变通。除正餐外,随时需要,另行承应。

御膳地点。雍正以前,皇帝用膳地点主要在乾清宫及其附近,而后经常在养心殿东暖阁进膳。但饭随帝走,地点不固定。皇帝走到哪儿,传膳就跟到那里。皇帝身边总有几个“背桌子”的侍从。皇帝想吃饭,一声“传膳”令下,侍从立即将三张膳桌一字摆开。传膳太监手捧膳盒,从御膳房到皇帝用膳的地方,一溜小跑,鱼贯而入,把御膳房已准备好的饭、菜、粥、汤等摆在膳桌上。宫外露餐,有图为证。如清宫廷画家绘制的雍正帝《行乐图》,纵206厘米,横101.6厘米,色彩鲜艳,布局和谐。描绘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雍正帝及众皇子等人在苑圃中游乐,正要摆膳的情景。右边山石上放着盛食品用的提盒、捧盒、果盒、执壶、酒杯、茶壶及碗、箸(筷子)等。叠石间盛开着玉兰、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贵”。(万依主编《清宫生活用具》)皇帝进膳有膳单,就是食谱、菜谱,御膳所用食品及烹调厨师,逐日开单,具稿画行。每日用膳前,膳单要写明某菜为某厨师烹制,以备核查。膳单汇总,月成一册。

御膳特色。明宫以鲁菜、苏菜、皖菜为主。清宫饮食特点,主要有五:(1)满洲风味为主,(2)兼采南北之长,(3)蒸炖煮烧居多,(4)康熙后有西餐,(5)忌吃牛肉狗肉。总之,兼采满汉、南北。中西之长,体现出清廷融合多元饮食文化的情怀。

满洲风味为主 满洲属于东北森林文化,其祖先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习惯于吃猎捕的飞禽(如飞龙、野鸡、山雀),走兽(如鹿、袍、熊掌、獐子、野猪),鱼类(如鲟鳇鱼、鲤鱼),采摘的山珍(如蘑菇、木耳)等。《北京竹枝词》写道:“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满洲崛起之后,吸收汉人食品。清帝入主中原,吸收关内食品。满洲风味菜肴,溥仪出宫之后,故宫厨师传厨艺到今北海仿膳和颐和园听鹂馆等餐馆。

蒸炖煮烧居多 主食以面、副食以肉为主。烹饪以煮、炖、蒸、烧、烤、炸为主。如乾隆帝晚年一次早膳,有燕窝烩糟鸭子热锅一品,燕窝挂炉鸭子热锅一品,燕窝鸭丝热锅一品,燕窝鸭子一品,口蘑拆肉一品,托汤鸭子一品等。这么多的火锅,是因为关外气候寒冷,又便于加热保温,特别是冬天可以在炉火上或在热水中长时间煨着,方便帝后随时传膳。

北风味兼取 原明宫厨师有山东人、江南人等,清初帝后尝到鲁菜和苏菜的美味。鲁菜如全聚德烤鸭进入宫廷。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各六次南巡,地方官员接驾,呈进淮扬菜、苏杭菜品尝。回京后,康熙帝“改燔炙为肴羹”(《清史稿·礼志七》卷八十八),烹饪方法,有所改变。器皿既有大碗大盘,也有小碗小碟。乾隆时御膳房有“苏州厨役”张成、张东官、宋元等人,做淮扬、苏杭佳肴美味,从此,清官御膳,南北兼味。

加进西餐元素 耶稣会士来华,西餐影响宫廷。法国传教士张诚等在京,康熙帝在畅春园款待他们,所赐食品有“堆成金字塔形的冷肉”,有“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康熙帝还邀请传教士一起用除夕晚膳,赐给他们“年饭”十二盘菜肴,二十一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洲烹制方法,中西餐结合。乾隆帝吃过西餐。乾隆十八年(1753年),命先后制作“西洋叉子”、西洋小刀、西洋布垫单。晚清和民初,溥仪对西餐感兴趣。他让厨师郑大水向外国厨师学做西餐和摆饰餐桌,还在紫禁城丽景轩设置西餐饭房。

御膳两大禁忌。一是不吃牛肉(可用牛奶),二是不吃狗肉。

为什么不吃牛肉呢?清在关外,重视耕。耕牛奇缺,明又禁卖。所以清初规定,除重大祭祀等外,不准宰杀耕牛。入关后,就是萨满祭祀的耕牛也不宰杀,而是卖掉,形成不吃牛肉的习俗。

为什么不吃狗肉呢?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危难之时,被犬救了性命。所以,满洲习俗,不吃狗肉,不穿狗皮。

清帝的膳食,举几个例子。

康熙帝尚节俭。康熙帝鉴于明因奢而亡的教训,戒奢华,行节俭。他平日两膳,每膳一味,不食兼味,多余部分,赏赐他人。两膳之后,“夜不可饭食,遇晚则寝”。提倡多蔬食,“每兼菜食之则少病,于体有益”。对于鲜果及莱蔬,不可过贪,略尝而已。他不主张吃反季节蔬果,“必待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庭训格言》在外巡幸时,遇到当地官民供献吃食,仅“取米一撮,果一枚”,不可贪食。康熙帝提倡节俭,“明光禄寺每年送内用钱粮二十四万余两,今每年只用三万余两”,为明代八分之一。康熙帝说:“朕之调摄,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是而已。”(《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雍正帝也注意不浪费饭菜,谕膳房:剩饭剩菜不可抛弃沟渠,可与服役人吃;人不能吃,可喂猫狗;再不可用,就晒干以饲禽鸟。(《清雍正二年六同谕旨》)

乾隆帝重养生。 乾隆帝吃饭重养生,讲究荤素、贵贱搭配。满洲入关,已过百年。关外人常食含热量高的鹿肉、熊掌,湿热相搏,容易得病。乾隆帝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并规定皇帝、太后、皇后标准: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每天用盘肉16斤、汤肉10斤、猪肉10斤、羊2只、鸡5只、鸭3只、蔬菜19斤、萝卜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青酱3斤、醋2斤和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皇后以下妃嫔等,按等级相应递减。

乾隆帝89岁高寿,他除习武狩猎、嗜好书法、注重健身外,还注重食医保健。每年春季,他要清宫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他自己吃,还以此祭祖,表示不忘本。初夏食碾转儿(嫩麦制作),端午吃粽子,重阳吃花糕。随季节,吃蔬菜——黄瓜蘸面酱、炒鲜豌豆、蒜茄子、芥菜缨、酸黄瓜、酸韭菜、秕子米饭等。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如意洲的一顿晚膳很有意思:这顿御膳既有鸡、鸭、猪、羊、狍五种肉食,又有白菜、萝卜、扁豆、茄子、鲜蘑五种蔬菜;主食还加大枣、豆馅,并点了两道农家素菜——拌豆腐和拌茄泥。这种荤索搭配、粗细兼顾、粮菜互补、食品多样的合理膳食,有利健康,有益长寿。(李国荣主编《清宫档案揭密》)

道光帝太抠门。道光帝时,财政窘困,入不敷出。他简朴得出奇,如夏天觉得吃西瓜贵,令太监“取消西瓜,只供水”。道光帝一年四季每日早晚两膳,都以“五品”为限,就是主、副食各五品;道光七年(1827年)除夕晚膳和翌晨正旦早膳,也是各五品。他宣谕:“朕居阿哥所时,自奉极约,每晚只买烧饼五个,朕与孝穆皇后各食二个,余其一给大阿哥食之。”他规定嫔侍非庆典不得食肉。(《清宫逑闻》)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九十八)宫廷太监之苏麻喇姑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九十九)宫廷太监之五妞自杀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一百)宫廷御膳之宫廷膳食
《古窑讲堂》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一百零二)宫廷御膳之宫廷节令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