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太平天子与他的蟋蟀罐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11-12 08:46:23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斗蟋蟀又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是中国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宫廷,宋·顾文荐《负暄杂录》中说:“斗蛩(qióng)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那时上到官宦豪门,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身处方外的僧尼都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中,无不以斗蟋蟀为雅兴,此风在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

  历史上,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代为数不多的有为皇帝之一,因为他为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被史家誉为“太平天子”。但是作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从小就喜欢养蟋蟀和斗蟋蟀,甚至到了着迷的程度。宣德九年(1434年)七月,皇帝朱瞻基为了蟋蟀一事,竟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以敕他每于末进运,自要一千个。敕至,而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参见王世贞《王弇州史料》)这道圣旨里,连用了三个“敕”,疾呼“不要误了!”可见其痴迷蟋蟀到了何种地步。为了满足养蟋蟀和斗蟋蟀的需要,宣德帝还下令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大量蟋蟀罐。

  但世存下来的宣德蟋蟀罐反而很少,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几千件宣德瓷器,竟然没有一件蟋蟀罐,而北京故宫也仅有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这是为何?这些蟋蟀罐都到哪去了呢?

  1455年元月,宣德帝死后,其皇位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荒废学业,太皇太后张氏下令,把宣德帝玩的瓷器全砸了,明·李贤在《天顺日录》中有明确记载:“宣庙崩,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物,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按照太皇太后的这道命令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而且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好尚未进贡的蟋蟀罐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

  十分有幸的是,在1993年春,景德镇市政府在中华路平地盖房,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东门遗址附近开探沟时,发现了一窝状堆积的青花瓷片,经复原全为蟋蟀罐,其圈足与盖的内底都书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据刘新园教授考证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所写或宣德帝御笔,特别是龙纹罐上绘有五爪龙,按元、明两朝的制度规定,凡饰有五爪龙的器物,除帝王之外,臣庶均不得使用。

  故可以肯定:龙纹蟋蟀罐必为宣德皇帝的御用之物。其他绘有天马、凤凰、珍禽、海兽、小鸟、瓜果、牡丹等纹饰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工艺精良,应为皇宫专用之物。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一是为宣德帝养虫和斗虫的雅好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依据,晚明的野史记载,虽然来自传闻,但真实可靠;二是为研究明代宫廷生活,中国陶瓷艺术史和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非常可靠,新颖的实物资料;三是解开清宫藏瓷中为何不见宣德蟋蟀罐之谜。

  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极为珍贵已成共识,究其原因,即: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绘画精美,年款书写郑重,纹饰特别新颖而又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其珍稀当然是自然之理。

不管你来不来景德镇

都要听这首歌

《让爱复烧》

分线

窑窑:一把火(编辑)
萌
萌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