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四)明御器厂之洪武贵红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7-11-23 09:01:0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明朝十六帝,历276年,是中国继西汉、唐以后,第三个两百年以上的大一统皇朝。明朝继北宋赐名景德镇、南宋设瓷窑博易务、元朝设浮梁磁局之后,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制定御窑制度。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十四)明御器厂之洪武贵红
洪武贵红

中国御窑的演变,有个历史趋势:皇权越来越集中,皇帝越来越掌控,管理越来越严密,瓷器越来越精美。

明朝前四位皇帝——洪武帝、建文帝、永乐帝、洪熙帝共在位58年,他们执政的重点,在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明初四帝,对于御窑,重在开创,使其服务皇宫。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皇帝可以称得上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们是洪武帝朱元璋和永乐帝朱棣。

朱元璋起兵反元,系着红巾,史称红巾军。朱元璋被称作雄才大略之主,因为他提出一个纲领,四句话、十六个字一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主要是指三件事:一是推翻元朝统治,二是恢复唐宋礼法,三是改善民众生活。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从此结束了百年来草原文化对中原的主导,特别是恢复了450年来遭受破坏的唐宋礼法。

大明文化,影响陶瓷。朱元璋24岁时,作为皇觉寺的一个和尚,投奔义军,很快拉起一支队伍。28岁时,他率领水陆大军,攻占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设官建政。而后,朱元璋以应天为基地,逐鹿群雄,生死搏斗。35岁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陈友谅率领号称六十万军队,旗舰高十余丈,联结巨舰为阵,绵亘长数十里,气势浩大,望之如山。朱元璋军二十万,处于劣势。朱元璋亲自督阵,虽斩退缩者,兵士仍畏缩不进。据民间传说,这一时期朱元璋与浮梁县和景德镇结下缘分。浮梁县衙旁有一座古塔。因建塔使用红土,年深月久,风雨剥蚀,塔身成红色,俗称“红塔”。一天,朱元璋在鄱阳湖吃了败仗后,被陈友谅军队追到塔前,急中生智,躲进塔内。当时红塔门洞结满蜘蛛网,朱元璋进塔后,蜘蛛竟然重新织好网。追兵见蜘蛛网完好,就没进塔搜查,朱元璋躲过一劫。朱元璋从此得到神助,取得鄱阳湖大捷。

事实是,朱元璋在军事失利时,一个叫郭兴的人进谏:勇士不拼命,就看不到胜利。他建议“火攻”,被朱元璋采纳。朱元璋命敢死队,乘小船,载芦苇,装火药,到上风头,靠近敌舰,燃炮纵火。风急火燃,刹那之间,数百敌舰,一片火海,敌兵落水,湖水尽赤。陈友谅被箭贯穿头颅而亡。经过36天激战,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第二年,朱元璋即吴王位;三年后,在应天称帝。

这个故事说明,朱元璋熟悉浮梁县和景德镇。这为明初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创造了机缘。

明初,设立“两京一都”,即南京、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中都(今安徽省凤阳县)。恢复皇家礼仪,需要大量祭器。洪武初建,征战正酣,国弱民穷,朱元璋发布诏令,祭器从简,改用瓷器。《大明万历会典》做出相应规定。朱元璋御准礼部奏议,“凡祭器,皆用磁(瓷)” 。这对瓷器产生前所未有的大需求量。

洪武二年(1369),明朝在景德镇惨遭兵燹、窑场破坏、工匠散失、民生凋敝的困境下,于元浮梁磁局旧址加以扩大,设御器厂,为宫廷烧造瓷器。《浮梁县志》记载:

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规制既弘,迨后,基益扩,辟垣五里许。

明代御器厂建在景德镇珠山之南,周长约五华里。康熙《浮梁县志》卷首有“景德镇图”。该图在昌江东岸绘有一周垣墙,设东门和南门,南面大门上有“御器厂”匾额。这张图记载了明朝御器厂的情景。根据考古资料,明代景德镇御器厂面积为54300平方米。万历《江西省大志·陶书》记载:

御器厂中为堂,后为轩、为寝,寝后高阜为亭(匾曰“兀然”,今改为“纪绩”),堂之傍为东西序,东南有门。堂之左为官署,堂之前为仪门、为鼓楼、为东西大库房、为作(二十三)……厂内神祠三(曰玄帝、曰仙陶、曰五显)。

可见,御器厂既是皇家管理机构,又是御器生产窑场。御器厂作坊23个,有碗作、匣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木作、竹作、漆作、桶作等。御器厂编制为92人,其中皂隶、巡守、轿夫等84人,专业管理人员8人。

御窑烧造的瓷器,全部属于宫廷。遵照皇帝旨意,宫廷发放官样,御窑照样生产,产品严格验收,入选瓷器运送皇宫,落选瓷器打碎掩埋。总之,御窑瓷器,从官样、烧成、使用、保管以及落选瓷器处理,都由皇宫严格掌控。

御器厂实行“匠籍制”,集中了全国优秀的陶瓷工匠,有朝廷特设的画局,负责设计瓷器纹样,又垄断优质原料,花费大量银两烧造精美的御制瓷器。

20世纪90年代,在明代御器厂遗址地下5米处,出土了洪武时期的瓷器,如青花、釉里红、白釉大盘和碗,还发现印有“官匣”字样的匣钵。出土的瓷瓦,左上角用黑褐色料书写有监造、监工、作头、甲首、浇釉、工匠的姓氏以及监工的姓名、官职。瓷瓦等建材见之于凤阳中都遗址,表明御器厂当时兼为“两京一都”烧造建筑材料。

朱元璋以红为贵,以红为吉。明朝的国号“明”字,左为“日”,右为“月”,都属火,均尚红。《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官服的颜色,命礼部议奏。洪武三年(1370),礼部奏:“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饰所尚,于赤为宜。”太祖从之。

同样,宫廷用瓷也一度以红为贵,如洪武时盛行红釉瓷器,红釉瓷器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颜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坯胎表面,罩以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焙烧,在1300℃以上高温下,彩料还原,呈现红色。这种红釉瓷器,由浮梁磁局创烧于元代,明御器厂做了改进,使之更为精美。其代表性器物如:

1.明洪武红釉暗花云龙纹梨形执壶,故宫博物院藏。工艺精细,小巧玲珑,只有12.5厘米高,壶身像一只鸭梨。这把小壶,釉色红艳,云龙纹样若隐若现,令人喜爱。在壶盖和壶口两边各置一小圆系,用于系绳,保护壶盖。这种适应草原文化的游牧生活、又保持农耕文化特色的器物,是元末明初农耕与草原文化相融会的一个物证。

100.jpg

明洪武红釉暗花云龙纹梨形执壶

100.jpg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

2.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故宫博物院藏。高IO厘米,口径20.6厘米,足径9.1厘米。这只碗是宫碗中较小的一只,在白色底子上,布满釉里红装饰,碗底饰一枝牡丹,周边一圈6朵菊花,外壁是缠枝牡丹。红白相映,喜气洋洋。

100.jpg

100.jpg

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红釉瓷器十分难烧,有时一窑甚至数窑,才能烧成一件红釉瓷器。所以,明初宫中红釉瓷器数量特少,极为罕见。

除红釉瓷器外,明代景德镇御器厂在元青花瓷器基础上,继续烧造青花大器。代表性器物如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故宫博物院藏。高4.4厘米,口径55.8厘米,足径34.8厘米。这只硕大的青花盘,用花卉装饰,盘心绘牡丹,内壁和外壁都绘折枝牡丹、石榴、菊花、茶花,特别是盘子通体呈十二瓣花形,就连圈足也随器身作花瓣形起伏。可以看出,它继承了元青花瓷盘的一些特点,但线条比较柔和,青花颜色也稍淡。这只青花大盘,既有草原文化的博大气势,又有农耕文化的隽秀之美。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一)浮梁磁局之蒙元文化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二)浮梁磁局之国家磁局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三)浮梁磁局之大元工匠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五)明御器厂之永乐甜白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