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一)瓷都的诞生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8-02 08:57:3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第一讲 景德镇与明清瓷器
  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陶瓷而蜚声海内外。作为古代瓷都,景德镇有漫长的陶瓷生产史。但到宋代“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才真正闻名于世。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自明代起,景德镇瓷业发展进入黄金期。朝廷在此建立官窑,带动了瓷业发展,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性瓷业中心,故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之说。清代景德镇依然保持着中国制瓷中心——瓷都的地位。至鸦片战争后,景德镇的制瓷业才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退而衰弱。明清瓷器的发展与景德镇的发展密切相关,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瓷都的诞生
景德镇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近50年间,考古发掘获得重大成果。资料证明,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长达两千余年。景德镇的历史,与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瓷业兴旺,景德镇也兴旺;瓷业衰微,景德镇也衰微,二者密不可分。
《浮梁县志》记载:“新平(今景德镇)冶陶,始于汉世。”据考古资料,万年县大源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的夹粗砂陶器,说明赣东北地区的制陶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又据景德镇市属乐平县境发现的高岭遗址以及江西省其他地区发现的众多商周遗址看,早在商代即有原始瓷器的烧造,远远早于《浮梁县志》所记载的汉代。

景德镇窑白瓷瓜棱罐
五代
通高7厘米  口径10.8厘米
1984年江西南昌收集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的青瓷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这时的产品很走俏,远销各地,并引起朝廷的注意。据史料记载,南朝至德元年(583年),陈叔宝继位,在原来已经极为富丽的华林园中营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达数十丈,以沉檀香木作门窗栏槛,并下令要新平镇瓷窑烧制陶瓷柱础进献华林园,供新建三阁御用。当时,新平瓷窑烧制的柱础虽镂雕精巧,但原料强度和火候温度都达不到要求,承受不了高大阁柱的沉重压力,几度试制,都“不堪用”,最终朝廷只好作罢。这虽是一次失败的记录,却反映出当时的新平瓷窑已经声名远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西的青瓷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这时的产品很走俏,远销各地,并引起朝廷的注意。据史料记载,南朝至德元年(583年),陈叔宝继位,在原来已经极为富丽的华林园中营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达数十丈,以沉檀香木作门窗栏槛,并下令要新平镇瓷窑烧制陶瓷柱础进献华林园,供新建三阁御用。当时,新平瓷窑烧制的柱础虽镂雕精巧,但原料强度和火候温度都达不到要求,承受不了高大阁柱的沉重压力,几度试制,都“不堪用”,最终朝廷只好作罢。这虽是一次失败的记录,却反映出当时的新平瓷窑已经声名远播。

20世纪5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景德镇的湘湖与湖田一带寻找五代十国的遗址,在石虎湾的公路上和胜梅亭的山坡上发现不少青瓷和白瓷碎片。近年来,又在湖田与黄泥头发现与石虎湾、胜梅亭相同的遗址。这些窑址都曾烧造青瓷与白瓷。当时使用叠烧法,碗心都粘有支烧痕,器物变形较多。青釉色调偏灰,白釉色纯正,洁白度很高。景德镇五代瓷窑以烧青瓷和白瓷为主。青瓷与五代越窑相似,质优的可以乱真,即所谓“艾色”。白瓷胎体致密,色调纯正,与邢窑白瓷接近,且透光度较好,打破了唐代瓷器生产“南青北白”的格局。

景德镇窑青白瓷盖碗
北宋
高10.5厘米 口径12.5厘米 底径4.3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初期,景德镇为求发展,走上了“弃仿创新”的道路,烧制出了色泽淡雅、冰清玉洁、明净莹澈的青白瓷器。从此,青白瓷既可与南方越窑青瓷竞奇,又可与北方白瓷媲美。正如蒋祈在《陶记》中所说:“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竟相竞奇矣。”从此以景德镇为代表的江西瓷器步入了一个空前兴盛的新阶段,获得了“天下咸称景德镇”之声誉。其他诸多地区,尤其是江西地区,如南丰白舍窑、赣州七里镇窑以及吉州窑等,皆受到景德镇窑的影响而烧制青白瓷。此外,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烧造瓷器也颇为广泛,其中尤以福建为最。德化、泉州、永春、安溪、同安等瓷窑的产品堪与景德镇瓷匹敌。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继续烧造青白瓷的基础上,其最大的贡献及成就则是成功地创烧了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瓷等,显示出非凡的活力。青花瓷、釉里红瓷的创烧,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纪元,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卵白釉瓷的创烧为明代甜白釉瓷出现开创了先河。元代景德镇取得的这些成就,为景德镇在明清时期成为世界瓷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高44.1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13厘米
1950年江苏江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出土
现藏南京博物院
明代起,景德镇瓷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不管生产规模还是生产技术,在全国都占据了主导和领先的地位。所生产的瓷器不但产量大、品种多,而且质量好、销路广。尤其是朝廷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瓷匠,垄断优质的制瓷原料和烧瓷燃料,并以丰厚的资金作保证,一切按照宫廷的发样和要求,不惜工本,烧造出大量至精至美的产品。最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成为飞升海内外的瓷都。

景德镇窑斗彩蔓草纹瓶
明·成化
高18.1厘米 口径4.2厘米 足径8.5厘米
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代陶瓷产区很多,但代表整个时代水平的仍然是景德镇。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制瓷中心——瓷都的地位。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盛况空前,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弘绪)在景德镇给法国教会发出的一封信中,描述了当时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景象:“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千户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们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住宅,雇工多得惊人。按一般的说法,此镇有一百万人口,每日消耗一万多担米和一千多头猪。……《浮梁县志》上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的窑数已达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这里所说瓷窑的数量可能有些夸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瓷业的繁荣景象。

景德镇窑五彩人物纹碗
清·康熙
高8.3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8.1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国势衰颓,民力耗竭。景德镇瓷业生产规模缩小,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逐渐衰退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逐渐恢复,并达到“集历代名窑之大成,展千年传统之风采”的境界,产品远销国内外。
叠烧
瓷器烧制法。将多件器物通过支烧或垫烧窑具,堆叠起来装在垫柱上或匣钵内烧制,可大大提高瓷窑装烧瓷器的数量。方法主要有泥条叠烧、垫饼叠烧、托珠叠烧、涩圈叠烧、砂堆叠烧等。
 
《古窑讲堂》本系列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二)景德镇窑与吉州窑的竞争
 
分线
主讲:吕成龙
执行:阿 宝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