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七)设博易务之景德镇监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7-10-05 09:43:4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七)设博易务之景德镇监
景德镇监

北宋亡,南宋立,都临安。南宋在景德镇设镇监,其重要职责是“御御董造”。南宋有两位杰出的景德镇镇监:莫濛和罗愿。

莫濛,字子蒙,浙江归安(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他精通法律,善于断案,深得宋高宗器重。宋高宗说“莫濛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调莫濛去户部,官员外郎,做财政工作。

当时,江湖滨水地域,有很多沙田和芦场。有人建议:对沙田、芦场,重新丈量,按亩收税,扩大税源。莫濛被派前去,行前,谕旨:“得此可助经费,归日以版曹处卿。"就是说,丈出地亩收税,回朝给你升官。莫濛面对的难题是:沙田、芦荡之地,水退耕种,水涨淹没。水,或涨或退;地,或现或没,按什么标准来计算田地面积呢?此事,《宋史·莫濛传》记载:

(莫)濛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

莫濛因丈量失实得罪当地百姓,又因科责太严得罪地方官员。

宋高宗把责任全都算到了莫濛头上,官职没升反降,治了莫濛的罪,被贬到景德镇——“责监饶州景德镇”,就是打发莫濛去当了景德镇的镇监。

两年以后,宋高宗召见莫濛说:“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这算是委婉地表示歉意。莫濛回答说:“职尔,不敢避怨。”这是职责担当,不敢躲避劳怨!而后,莫濛又被起用。

宋高宗崩后,他儿子赵昚继位,莫濛受命,以工部尚书名义,作为正使,赴金国祝贺新年正旦。金帝在宫内设宴,款待来使。莫濛却表示,宋朝正处在“国丧”,按照礼制,不能赴宴,“簪花听乐”。

金帝派人到馆舍催促,莫濛不从。直到午后,金帝让步,准许莫濛一行在馆舍用餐。莫漾身在金国,本来可以客随主便,入乡随俗,但他坚持礼法,敢于担当,终于迫使金帝让步。

莫濛从绍兴二十九年(1159)闰六月,到三十一年(1161)七月,任景德镇镇监。莫漾一生断案,有勇有谋;理财,任劳任怨;镇监,勤政尽职;出使,不卑不亢,确是难得的人才。

景德镇镇监,莫濛之后,还有罗愿。

罗愿,字端良,徽州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罗愿幼时“资特颖异”,7岁时就写了一篇《青草赋》,为父亲贺寿,算是神童。他不但聪明,而且稳重,“幼凝重寡言” ,“既冠,乃数月不妄下一语”,毫无张扬浮躁之气。这样的性格,无论是治学还是做官,都容易有大成就。

罗愿长大后,学问、人品,备受称道。史书说,有位叫汤公汉的书生,欣赏罗愿人品,收藏罗愿文集,当成范文,“每为文,必读数十百过方下笔”。遇到来客时,他总是先把文集放在箱子里,小心地锁好,再去接待客人。

当时的大学问家、理学大师朱熹,把罗愿视作畏友。什么是“畏友”?明代学者苏浚曾把朋友分成四类:

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

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

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

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人生在世,都有朋友。“昵友”说话中听,一起玩乐,可以同甘,不能共苦。真要遇到沟沟坎坎,甚至到了生死关头,只有“密友”可以托付。至于有些人,得意时对你百般逢迎,失意时对你落井下石,名日朋友,实为“贼友”。“贼友”这个概括,准确、深刻、精粹。而“四友”当中,“畏友”用道义砥砺自己,用规矩匡正过失。这种朋友坚持原则,甚至不近情面,令人望而生畏。但是,畏友督促自己走正路,行大道,鼓志气,做君子,成大事,真正为自己考虑长远,这才是朋友之道。以朱熹的学养和修为,把罗愿当作畏友,足见罗愿的人品高尚。

罗愿初入仕途,即任景德镇镇监。景德镇瓷业兴旺,人户众多,商旅往来,税源丰富,形势复杂。镇监官不大,责任重,可谓“小官大任”。罗愿尽职尽责,“有能名”,露头角。

罗愿从政二十余年,在许多地方当过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年,罗愿得到一个机会陛见皇帝,陈述政见。机会珍贵,罗愿并没有空谈帝王之道,更没有包装和推销自己,而是讲了一个朴实的主题:富民。他总结了五条导致百姓穷苦的原因。

第一条涉及央地关系。当时,朝廷经常给州郡下派新任务,却并不同时下拨经费。地方左右为难,就把负担转移给百姓。罗愿说,那些建议下派新任务的人,只想着自己的主意妙不妙,不体谅州郡的实际情况。总之,高官好大喜功,地方百姓遭殃。

第二条涉及官场陋习。当时,地方官到任,要装点官舍,置办器物,大宴宾客,雇用吏卒;离任时,同样要隆重地送别。迎来送往,花钱如水,这钱从哪儿出?从百姓身上搜刮。罗愿提出官员不要更换得太频繁,“使得满任而无数易”,迎来送往事少,百姓负担就轻。

剩下的三条,讲的都是一个问题:政府逼着基层官员搜刮金钱。谁能搞到钱,谁就是好官,产生了“三滥”怪象:

一是滥收诉公费。一些地方,百姓来打官司,官吏不问是非,先收诉讼费。“如争田,则以沃瘠认钱;争婚,则以妍丑定价。”两家人想娶同一个女子,如果女子长得漂亮,就多交诉讼费;如果女子长相差些,就少交诉讼费。这是何等荒唐!更过分的是,打赢官司,还要再敲一笔“贺喜钱”!

二是滥收田赋钱。政府想多收钱粮,就任用酷吏,用“以荐牍及钱物诱其多取”,就是用升官发财来鼓励官吏多收,置法律于不顾。结果,官吏越选越凶,田赋越收越多,百姓越交越穷,民怨越积越大。罗愿表示,这些怪象,应当革除。

三是滥籍没家产。没收全部财产是刑罚的一种,当时叫作“籍没”,就是全部财产登记造册,寓意没收,上缴国库。但是,如果抓住个有钱人,治罪籍没,就可以弄到一大笔钱财,“世亦因指以为能吏”。这对官吏的诱惑太大。所以,有的官吏“专仰此为术,日夜察民有财产者,传致以罪而没入之”,出现了滥用“籍没”的现象。

罗愿的富民之道,“不为浮文,切中积弊”,获得了宋孝宗的青睐。宋孝宗说:“卿磊落,议论可采,必副朕委任!”后来朝廷派他去担任鄂州知事,值夏天大旱,他在炎阳下求雨,突降甘霖,受凉得病,以致不起,不久病死,年仅49岁。

罗愿是神童,是大儒,是畏友,是干才,是直臣。他不负圣任,死于职守,终得千古传诵,有《新安志》10卷、《尔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传世。

综上赐名景德镇,设瓷窑博易务,派景德镇镇监,奉旨董造瓷器,这就升腾起一道历史文化信号——景德镇瓷窑成为千年御窑的文化之源。宋代景德镇瓷窑的发展,为元代创造青花,惊艳世界,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100.jpg

传统制瓷工艺(部分)示意图

100.jpg

景德镇古窑(龙窑)遗址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御窑之源之名窑荟萃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御窑之源之水土宜陶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五)设博易务之始设机构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七)设博易务之景德镇监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