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五十四)清代官窑青花鉴赏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3-13 08:18:1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清代官窑青花鉴赏

  1644年,明王朝覆亡,清入关后灭大顺、平大西、定南明,完成了统一大业。清王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鼓励垦荒、调整赋役的政策,使明末以来因战乱而衰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顺治二年,废除了匠籍制,康熙时又豁免了匠户代役银,进一步松弛了手工业工人的人身依附关系,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明代,奠定了清代官窑发展的社会基础。

  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之际,景德镇制瓷业与全国经济一样,处于衰落期。叶梦珠在《阅世篇》中说:“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末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战火平息乏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顺治十年前后,朝廷重新在这里设置了御窑厂,为清王朝生产御用瓷。在此之前,江西地方官曾组织过一次给宫廷烧造龙碗的生产,不知是不是受这“江西进额造龙碗”事件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官窑设置之前,景德镇就采用“官搭民烧”的生产方式,为宫廷烧造瓷器。其实这是对“官搭民烧”概念的一种误解,所谓“官搭民烧”,是在官窑生产任务繁重,一时难以完成的情况下,分派给民窑生产的一种形式,如果当时还没有设立御窑厂,也就不存在“官搭民烧”一说。

  关于御窑厂的生产情况,缺乏文献记载,但《浮梁县志》记录了景德镇奉旨烧造龙缸和栏板事情。顺治十一年,朝廷先后派了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巡南道安世鼎,巡抚郎廷佐、张朝璘到御窑厂督造龙缸,历时4年都没有烧成。十六年,又派饶州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督造栏板,也没烧成。因此,颐治官窑被认为“烧造技术水平是较差的”。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先了解一下皇上要烧造的产品情况,“奉造龙缸,面径三尺五寸,墙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奉造栏板,阔二尺五寸,高三尺,厚五寸”。这龙缸和栏板有个共同点,就是器型大,直径和高度都超过了1米,胎体厚,厚达16厘米多。稍微了解一点陶瓷工艺的都知道,制造这样的器物不但成型难度大,施釉也不容易,装烧就更难,甚至连开窑都要掌握好时间,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没有烧造成功是不难理解的。而要了解顺治官窑的制造水平,还得看其他产品,传世的顺治官窑器十分少,见有青花和茄皮紫等颜色釉器物,青花仍是主流产品。

  顺治青花胎体洁白坚致,釉色匀净,白中闪青,但透明度较差,流行在器物口沿上施一圈酱黄釉;使用的青花料均为国产的浙料,青花发色湛蓝,色泽沉稳,混水浓淡相宜;器型以碗、盘、罐等生活用瓷为主,造型规正,胎体稍显厚重,碗、盘圈足较晚明时略高,足壁也略厚一些,足沿经过修饰,而呈“泥鳅背”形式。

  青花装饰以山水、花鸟出现最多,整体构图疏密有致,画面清新,质朴自然。山水颇具清“四王”笔意,利用青花分水,将中国画的“勾、染、皴、擦”表现得淋漓尽致,色阶十分丰富,为康熙青花“料分五色”创造了技术条件;花鸟图案则工笔、写意兼具,绘画技法娴熟,虫、鸟生动传神,花卉妩媚多姿,较“转变期”的绘制水平更胜一筹。辅助纹饰有卷草、如意、水波、莲瓣纹、焦叶纹、缠枝花等。

  顺治年款,正如《饮流斋说瓷》所说“顺治瓷品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见有“大清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造”“顺治年制”数种,均作双行双圈楷书款,其中“大清顺治年制”款,字体结构阔大,端正大气,柔中见刚,只是排列不甚规整,系官窑年款。而“大清顺治年造”“顺治年制”楷书款则书体拙劣,当属民窑产品。

青花顺治款

  这一时期的产品上承明末,下启康熙,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总体风格朴素大方,典雅而端庄,为康熙青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五十一)明代官窑青花鉴赏之万历时期的胎、釉与青花料
2、【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五十二)明代官窑青花鉴赏之万历时期的器型
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五十三)明代官窑青花鉴赏之万历时期的纹饰与款识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五十五)清代官窑青花鉴赏之康熙时期
 
 
分线
主讲:李一平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