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清设御窑之废除匠籍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3-15 07:59:1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清设御窑之废除匠籍
废除匠籍

战乱之中,清朝对景德镇御窑给予了关注。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九日,清廷“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废止元明以来的匠籍制度,缓解了对包括陶匠在内工匠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发展。

清初改革的对象是明代的弊政。洪武年间,明朝在元朝基础上,确立匠籍制度,强制各种工匠终身服役。入了匠籍,就世代端上“铁饭碗”,听上去似乎不错,但时间一长,在籍匠便不满意。让他们不满意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地位低。《明史·食货志》说,“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处在末等。他们不能脱籍,不能转业,不能做官,地位很低。

二是徭役重。“匠户二等:曰住坐,曰轮班。”住坐,就是住在京师的匠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时人记载,住坐“常日进内上工,天未大明,俱到西安等门伺候开放,点验牌面。进至该管衙门,点卯已毕,随即赴工。直至申末酉初(17点前后),歇作散匠,搜检放出”。真是早出晚归,辛苦非常!因为收工晚,等到搜检完毕,城门往往已经关闭。工匠家住城外,不能出城,夜境更惨:“不得出门,路眠野宿,风雨饥饿,未免失所。”轮班,就是住在京外、轮流服役的匠户,有一些轮班要进京服役,还有一些则在当地服役。景德镇的陶匠户就属于后一种。“轮班诸匠,正班虽止三月,然路程遥远者往返动经三四月,则是每应一班,六七月方得宁家。”不但赶路费时,而且花钱很多,四季辛苦,负担沉重。

三是报酬少。徭役和赋税一样,既是强制的,又是无偿的。匠户服役,只能得到微薄的月粮等,所得远少于自行从事手工业者的收入。

四是私占多。《明史·食货志》记载:“监局中官,多占匠役。”太监督陶,让一些匠户给自己干私活,并侵吞他们的报酬。如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御器厂官员查明:“上工夫三百六十七名,减一百七名,实役二百六十名。”减员多系私占,比例达三成之多。如遇追查怎么办?“遇点阅,仓皇雇备答应,点毕随去。”弄虚作假,糊涂了事。

地位低、徭役重、报酬少、私占多,工匠不满日益加深,很多匠户消极怠工,甚至逃亡,进行反抗。怠工导致御窑效率大幅降低,与民窑形成鲜明对比:“官作趋办塞责,私家竭作保佣,成毁之势异也。”逃亡则导致匠户大幅减员。到了嘉靖后期,全国匠户逃亡已达三分之一以上。

从成化年间开始,明廷改革匠户服役的形式,逐步允许轮班匠以缴纳银两的方式代替服役,这对于匠户是一次解放。然而,景德镇的陶匠户,虽然属于轮班匠,却没有得到实惠——既要缴纳代役银,又要继续服徭役,负担之重,苦不堪言。明代匠籍改革,没有彻底进行。清代废除匠籍为御窑发展提供了条件。

如果说,明代的改革只是改变了服徭役的形式,那么,顺治朝的改革则是革除了徭役本身以及附着在徭役上的限制和身份。此后,再无低贱的匠户之称,再无僵死的职业限制,匠户终于和其他百姓平等。

制度改革,知易行难,废除匠籍,更是如此。顺治帝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减收,废除了匠籍,不能再收代役银;二是增支,废除了匠籍,工匠要按市价支付工钱。一减一增,一出一进,总算下来数目很大。这钱从哪儿来?朝廷没有钱。终顺治一朝,这项改革也没有落实。

直到康熙朝,改革才实现。康熙帝做事比较有智慧。

——不收代役银,钱从哪里来?康熙帝的措施是:摊入田亩,一体征收。让广大农户一起替匠户交钱,就摊薄了负担。这样一来,匠户一身轻松,地方收入不减,官府匠户,两宜相得。

——实施募雇制,钱从哪里来?康熙帝的措施是:税银保障,专款专用,主要取自运河淮安关和长江九江关两个税关所收的税银。光绪《江西通志》记载:

恭俭有制。旧定窑厂岁用淮安板闸银八千两,后改归九江关监督。工匠役夫三百余人,工、食、泥、土,给值采买,不以病民。冠、婚、医、药,均予赏恤。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御窑的开支,又基本按工支付酬金,户部没有从国库出钱,还避免了搜刮老百姓——一举多得,皆大欢喜。

清初还将官搭民烧正规化。所谓官搭民烧,是指御窑厂将一部分生产任务交给民窑来完成,以此弥补御窑厂生产能力的不足。官搭民烧之事,始自嘉靖时期,隆庆、万历以后形成定制。当时,接受生产任务的都是匠户,任务的性质是徭役,报酬非常微薄。这样一来,匠户不但要定期去御器厂上工,就算是回到自家窑厂里,也还要给国家干活,岂不永无宁日?所以,明代的官搭民烧,既是盘剥匠户的手段,也对民窑有不利影响。

清初废除匠籍后,官搭民烧的性质发生改变:之前是工匠徭役,而后是朝廷采购;之前是低价征用,而后是市价购买。于是,官搭民烧就给民窑新增了朝廷这个大客户,民窑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清代的官搭民烧,是官民两利的政策,对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顺治八年(1651),江西进烧造龙碗。顺治下旨:

朕方思节用,与民休息。烧造龙碗,自江西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

清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写道:“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瓷器质次价高,与皇家身份极不相符。顺治朝,朝廷并没有正式设立御窑,只是偶尔利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的基础,烧造少量瓷器。

顺治时期的青花瓷器,胎体厚重,釉面质朴,多无年款,画多尚武,如一只青花筒式瓶就有“马挂征鞍将挂袍,柳梢门外月儿高。男儿要带封侯印,腰下长悬带血刀”的题记,说明即使是这种民窑瓷器,也反映了尚武的时代气息。

故宫博物院顺康时期近万件藏品中,顺治瓷器极少,有年款的更是稀见。下举数例。

1.清顺治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高4.3厘米,口径24.6厘米,足径15.8厘米。盘子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清顺治年制”六字双行款。这只瓷盘内外均施深茄皮色紫釉,釉下锥拱云龙纹,外壁近足处锥拱莲瓣纹。锥拱,又称锥花,是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表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线纹饰,再罩釉烧造。这只瓷盘锥拱的云龙纹和莲瓣纹,罩在紫釉下,若隐若现。这只盘子造型、釉色、图案和锥拱工艺,显示出清初御窑的烧造水平。

100.jpg

清顺治茄皮紫釉暗花云龙纹盘

2.清顺治青花五彩雉鸡牡丹图尊。虽然没署顺治年款,但是实为清官旧藏,经专家考定应属顺治时期。这件瓷尊高35.3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2厘米。通体以青花五彩装饰。一只长尾彩色雉鸡站立在岩石上,回望远处的蜜蜂,吉祥的牡丹和玉兰盛开在岩石间,天上的一轮红日,照耀着美好的万物。图案寄托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样是青花五彩瓷器,同前面讲的万历百鹿尊比,除造型有变化之外,绘画技巧变化很大,万历时期用笔朴拙,这只尊则纹饰清丽,浓淡相宜,格外生动。

100.jpg

清顺治青花五彩雉鸡牡丹图尊

3.清顺治青花雉鸡牡丹图盖罐。通高47厘米,口径20.6厘米,足径20.4厘米。伞形盖和罐通体青花装饰,其一侧一只雉鸡昂首立于牡丹丛中,另一侧只喜鹊栖在枝头。大朵牡丹,花开双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鸟鹊的图腾崇拜,是满洲森林文化的一个特征。这件盖罐,提供了例证。

100.jpg

清顺治青花雉鸡牡丹图盖罐

4.清顺治青花加官晋爵图盘。高7厘米,口径33.7厘米,足径17.5厘米。这件青花瓷盘,盘口沿施酱釉,盘内以青花绘加官图。右侧大屋高耸,台阶下一人牵鹿伫立;庭院中陪衬洞石、盆景、芭蕉、菊花等。主人是一位官员,身后有仆人打着伞盖;官员对面,一位侍者手捧官帽,毕恭毕敬。画面寓意“加官晋爵”。图案空白处署青花楷体铭款:“戊戌冬月赠子墉贤契。鲁溪王锳制。”

100.jpg

清顺治青花加官晋爵图盘

盘子外壁及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体“玉堂佳器”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这只青花加官晋爵图瓷盘,从铭款文字可以确知:

其一,戊戌年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

其二,作盘者是王锳,时任江西饶州的道员;

其三,瓷盘是赠送给友人子墉的礼物。

这只盘子,画工精细、形象生动、色彩浓艳、风格鲜明,堪称顺治时期青花瓷器的一件杰作。这件瓷器,更让我们知道了顺治年间饶州官员王锳。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七)万历晚霞之有年督陶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八)万历晚霞之潘相激变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九)清设御窑之三罹战火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一)清设御窑之王锳治饶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