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八)瓷器之路之七下西洋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7-19 08:16:2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八)瓷器之路之七下西洋
七下西洋

瓷器之路在明朝出现了新的特点。总的说来就是:南北通、东西通。《明史·外国传》记载,明朝同87个国家和地区有外事交往。同期,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此期,东西交流,实属空前。具体说来,明朝出现永宣、嘉万、天崇三次高潮。

永乐宣德时期,中国烧造出“青花间装五色”的五彩瓷器。精美中华瓷器,受到域外喜爱。

先说南北。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高丽大将李成桂取得政权,请明朝赐以国名,明太祖朱元璋说: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美,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

从此,朝鲜取代高丽,成为其国国名;朝鲜成为明朝藩属国,其国王受明廷册封。永乐帝即位后,派太监亦失哈到黑龙江入海口处的奴儿干(庙街),竖碑建制,并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大兴安岭以东到大海的土地。明朝往北的交通——海路从蓬莱或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北行达朝鲜、日本;陆路,由南京或北京北行到达奴儿干。往南,达南海,直至曾母暗沙。

再说东西。明代郑和(1371—1432),先后七下西洋,发展海上通路,进行文化交流。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明史·郑和传》记载: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100.jpg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一行自苏州太仓刘家港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占城等地,两年后返回。之后的六次,云帆万里,远航重洋,达今东非马达加斯加。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舰队最大、人数最多、航程最远、影响最巨的航行,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丝绸、瓷器、茶叶等献给所到之处的国家首领、部落酋长,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记录所到五国进行的瓷器贸易。同样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载瓷器二十八处,并指出用青花瓷交易的国家有九处。随着郑和船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交易,永乐二十一年(423),出现南淳利、苏门答腊、阿鲁、满剌加等十六国遣使1200多人到北京朝贡的盛况。明代无论是禁海;还是开海,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的民间贸易始终不断。

2010—2013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肯尼亚联合,发掘肯尼亚沿海21处古代遗址,在该国马林迪王国都城马林迪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20多万件,其中两处遗址出土中国瓷片500件(片),有江西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龙泉青瓷、福建德化白瓷等。在马林迪附近曼布鲁伊村遗址发掘中,出土景德镇永乐官窑青花瓷和明初龙泉官窑青瓷等。在肯尼亚拉姆岛上,存有用中国古青花瓷片装饰的门框,令人为之一震。这与郑和航海年代相吻合。此前,《纽约时报》记者曾采访肯尼亚一位黑人,他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且可能是郑和下西洋人员的后裔。

再举两个例子。如撒马尔罕国首脑不断向明廷进贡狮子,以求获赐瓷器。又如,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舰队,从印度返回里斯本后,将中国瓷器带回葡萄牙,献给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和王后伊莎贝拉,是为葡萄牙文献中最早提到的中国瓷器。在里斯本桑托斯官的天花板上,镶嵌261件中国青花瓷。有学者认为,葡萄牙人到达中国沿海之后,景德镇出现了青花瓷外销。

明朝中叶嘉靖万历时期,倭寇猖獗,海上通道,受其阻隔。戚继光等率军抗倭,取得胜利。海上航行,重新畅通。尔后,西方商人、传教士、探险家等,乘船扬帆,纷纷东来。

对内的瓷器传布。明代瓷器大量从北京运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据明人记载,来自西域、蒙古、女真等贡使,在返回本部时,所装瓷器多至数十车,高至三丈余。《万历野获编》记载其包装方法是:

初买时,每一器内纳少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牢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则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之荦确之地,不损破者,始以登车。

这是陆路远途运输的包装妙法。

明代瓷器,大量出口。万历三十二年(1604),荷兰人袭击葡萄牙船,得到中国瓷器约60吨。后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买了一套餐具。据《荷兰印度公司与瓷器》一书记载,运往荷兰的瓷器,万历四十年(1612)有38641件,万历四十二年(1614)有69057件,两次共107698件,数量之大,实在惊人!可见,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100.jpg

“南澳I号”出水瓷器

以“南澳Ι号”为例。南澳岛位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此为泉州港到南洋航船必经之路。2007年有渔民在作业时,无意中发现一艘古沉船,后定名为“南澳Ι号”。船长27米,宽7.8米,共有25个舱位,是迄今为止发现明代沉船里舱位最多的一艘。考古勘探资料证明,水深约27米,船体大部被泥沙覆盖,沉船保存较好。2009年发掘,到2010年7月9日,经过盘点:“南澳I号”共出水文物10241件,其中瓷器9711件,多产于明嘉靖到万历年间,如万历青花仕女大盘、青花“义”字大盘、青花海马纹大碗及套装粉盒等,还有漳州平和窑的克拉克瓷瓷器以及景德镇产的彩釉瓷器。瓷器的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盘、碗、碟、罐、瓶、钵、杯等。出水青花瓷器中,有一件高约30厘米、腹径约20厘米的青花大罐。“南澳Ι号”为“海上瓷器之路”提供了历史证据。

100.jpg

明万历青花荷塘水禽纹克拉克盘

1603年(明万历三十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船上装有约十万件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这批瓷器后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欧洲。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国生产的这种外销青花瓷,其装饰画常构成一朵花瓣形图案,并在其中添加各种纹饰。由于运载这种瓷器的大帆船在葡萄牙语中被称作“Caraack”,转成英语为“Kraak”,因此这种瓷器被欧洲人称之为克拉克瓷。

明朝天启崇祯时期,海上航行完全打通,东西交往格外频繁。有数字显示,出口海外瓷器,崇祯九年(1636)达259380件,崇祯十二年(1639)竟达366000件。后来青花五彩瓷器大量供奉欧洲王室,成为宫廷新的装饰品。

中华外销瓷器,远达非洲地区。如在非洲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二百多个地点,先后发现中国古瓷遗址或遗存,散布地域广阔,数量庞大惊人。在非洲出土中国瓷器各遗址中,几乎都发现有明代青花瓷器。

100.jpg

《诸神之宴》中的中国瓷器

明朝青花瓷器,影响欧洲绘画。威尼斯画家贝利尼和提香把两件明代青花,绘入名作《诸神之宴》。在这幅世界名画中,绘有两件色彩绚丽的明弘治青花瓷器。画中男子头顶的缠枝莲纹折沿青花瓷盘,应是景德镇产品;画中女郎手捧青花大碗,内壁为如意纹,外壁为缠枝莲花纹。这与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弘治官窑青花碗极其相似。这幅世界名画现存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到了清朝,形势一变。中国瓷器,通达四方。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五)日薄西山之名工雅匠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六)日薄西山之女人的瓷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七)瓷器之路之海陆交流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九)瓷器之路之远播四方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