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用最细致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7-06-05 14:10:2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导读:旧街里弄,青石铺路,质朴自然。看似平常的乡里邻家,也许出手不凡。走进景德镇,聆听古镇的回声。

  因河建窑,因窑建市。50多条昌江支流与高岭村的高岭土成就了这里的繁荣与发展。景德镇位于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据称,瓷器china的英文,源于“昌南”的音译。

  每年,全球瞩目的拍卖行的高价珍品,必有出自景德镇的官窑瓷器,这些器物,使得人们记住了景德镇这个名字,也为景德镇创下了千年不衰的品牌。

  通往古窑的甬道上用碎瓷片拼成了圆形的图案,诉说着这里的热闹和喧哗过后,来了又走了的离离散散。昌江水、高岭土、窑炉火,使景德镇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

  四大传统名瓷: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集中体现了景德镇陶瓷的艺术成就。

  许多老师傅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制作陶瓷,并且一辈子专攻一道工序。我不敢想象,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坚持的过程中会有多少次动摇,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浮华的时代里,也许,这也就是在这样时代里,我们越来越迷恋这样复古的原因,其实我们所迷恋的,就是这样的心意,一种融入爱的职业,将掌心的温度融于器物,一种坚持,一种执着……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记述制瓷工艺之繁多:“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所谓七十二道工序,包括采矿、淘洗、制不、练泥、陈腐、拉坯、画坯、施釉、烧窑、选瓷、包装等一系列工序。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窑砖和挛窑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鸟瞰窑房形体,简朴安定的外观,在工业建筑中别具一格。内部紧凑通畅、密集而舒适的作业环境,功能、结构及风格三者和谐统一。

  砌筑营造和修补制瓷窑炉,景德镇瓷业俗称之为“挛窑”,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艺。挛窑一业,从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传经营。到清嘉庆年间,其手艺被余姓江西都昌人学得,并由此传承。

  曾经的挛窑师傅都是“香饽饽”,从家乡来到景德镇的挛窑师傅余云山,跟随过四位祖父辈、三位兄长学习过挛窑技术。而出生于景德镇的余和柱放弃了跟随父亲做一名红店佬,一头扎进了挛窑的行业中,与余云山同一年拜师学艺,学习挛窑。时过境迁,随着科技的不断提升,关注挛窑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少。到目前为止,景德镇的挛窑师傅仅有三位。

  几百年过去了,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早已没有冲天的火光和窑烟,大多数的窑已经不再使用柴木,而是改为电烧或气烧。这里从四面八方涌来了无数的陶艺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创业者,彼此称之为“景漂”。他们用创造表达着时代声音。

  青花是世界上最早完整的把具有文化气质的图案表现在陶瓷上的。青花也使这里的人,这里的事,都与瓷器关联着。他们将自己人生的低谷,高峰,落寞的感情,对陶瓷的爱,许多许多……,都融入瓷器中,融入景德镇的过去和未来中。

  无论是唐代白瓷的温润,宋朝影青的靓丽,还是元代青花的素雅,大明五彩的艳丽,雍正粉彩的娇媚,都记载着景德镇艺术沉淀的时光。

  暖暖的阳光下,目睹这手工的坚持,感受到了那一只只洁白的瓷碗里映照着千年的回望,映照着对陶瓷的爱,映照着晶莹与幻化。

转自:非遗时光

分线

窑窑:阿 宝(编辑)
萌
萌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