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三)浮梁磁局之大元工匠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7-11-16 07:42:3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青花瓷器横空出世,为什么会出现在元朝?为什么会出现在景德镇?元青花瓷器产生的文化元素,是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枚硕果。在诸多因素中,我们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思考和探讨这个文化史的叩问。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三)浮梁磁局之大元工匠
大元工匠

瓷器由陶瓷工匠制造出来,是陶瓷工匠创新的一朵奇葩。大元青花的产生,再一重要因缘,从微观来说,是工匠文化。那么,元代陶瓷工匠文化有什么特点呢?重道轻器、厚士薄工,是帝制时代文化的一大特色。以历史人物传记而言,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帝王和将相是人物传记的核心,官员和士人是人物传记的主体,除《元史》有《工艺列传》外,其他诸史,一概没有。有关工匠的记载,也是凤毛麟角、片羽吉光。

草原文化、森林文化的民族,比农耕文化的民族,在士、农、工、商四民中,更为重视工匠。如蒙古成吉思汗、满洲努尔哈赤时代,工匠的地位既优于士农,也优于商贾。成吉思汗西征时,每攻陷一座城镇,往往要屠城,“惟工匠得免”,留下来使用。元朝比较重视工匠。讲一个故事:一天,成吉思汗拿着一件铁甲,对制作的工匠赞不绝口说:“你啊!也可兀兰!”匠人大喜,叩头谢恩。因为他知道这是大汗用蒙古语称赞自己是一位“伟大的工匠”!《元史·工艺列传》中,为建筑家阿尼哥、雕塑家刘元等立传。刘元以其雕塑绝艺,在当朝被塑像祭祀。他居住过的胡同,在元、明、清,直到当代,沿袭不变。刘元以工匠身份官至昭文馆大学士。

清太祖努尔哈赤早期,也是攻陷城池后屠杀其民,特别是儒生,史称为“屠儒”。一个是草原文化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嗜杀”,一个是森林文化满洲大汗努尔哈赤的“屠儒”,但他们都不杀工匠,而是保护工匠,利用工匠,优待工匠。如努尔哈赤说:“将辽东地方之兵员几何,城堡几何,百姓几何,以及木匠、画匠匠役数目,亦皆具文奏报。”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工匠呢?因为工匠有用。一次,后金军攻下海州,获得工匠制造的绿瓷碗、盆、罐等3510件。为此,努尔哈赤高兴地说:“称东珠、金、银为宝,何其为宝,寒者可衣乎?饥者可食乎?国中所养之贤人知(智)人所不知,匠人能人所不能,彼等实为宝也!”

从上可见,工匠在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眼中是有用的,比金银财宝更为珍贵。

成吉思汗非常器重手工艺工匠,所到之地,广泛搜罗能工巧匠,加以收编,集中管理,发挥其长。这就为元代瓷器制造准备了人力资源。

元代工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大。成吉思汗仅在攻陷撒马尔罕一地就获得“有手艺的工匠”三万。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降之后,令征召诸匠,“一日应募者数千”。忽必烈即位后,多次大规模招收工匠,至元十二年(1275),从招收的三十多万户江南工匠中“选有艺业者”十余万。窝阔台经略金朝地域时,金朝军器局的工匠被整批俘虏北上,又从中原“括其民匠,得七十二万余户” 。

二是待遇优。庞大的官工匠和军工匠队伍,直接为执政者的奢侈消费提供服务,其中从事军器制造的能工巧匠格外受到重视,他们之中有一批人升为匠官或受到奖赏。元政府对系官匠户实行“给之食、复其户”的政策。“给之食”就是供给饭食。元初曾规定,每名工匠每月支米四斗、盐半斤。“复其户”就是免徭役,如“一丁入局,全家丝银,尽行除免”。

三是管理严。元时官营手工业发达,形成从朝廷到地方的官府手工业系统,其规模、产量和分布都超过前代。建立匠籍,进行编户,组织生产,严格管理。《元经世大典》列官营手工业共22个门类,涉及土木、兵器、金工、玉工、纺织、皮毛、瓷器等军器和宫廷、官府消费的一切领域,种类繁多,机构庞大,管理严密。

四是专业精。官窑工艺,不计成本,制瓷原料充沛,掌管西域和中原各地的能工巧匠,集中生产、分类管理、技艺精绝。通行终身制和世袭制——从小学艺,终身不辍,匠身匠心,匠技匠艺,业业专精,代代相传;又分工精细——如画花、鸟、山水、人物等,各有专工,技艺纯熟,既保障工匠创新器物,又保障生产精美瓷器。

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善于创新、勇于创新。有关创新,列举三例:

第一,二元配方。原来瓷器原料只有瓷石一元配方,到了元代,创新为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就是将瓷石和高岭土这两种原料,粉碎成末,按照一定比例,加以调和使用,其好处是减少变形,增强硬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这才有可能出现硕大瓷器:口径40.5厘米的大碗、直径60厘米的大盘、高达63.8厘米的大瓶,并为出现纹样繁缛的元青花瓷器创造了条件。

第二,青花瓷器。创新烧造出元青花瓷器,其烧造过程,清人总结为72道工序。简言之为五:一是泥,开采瓷石和瓷土,并将其粉碎淘洗调成瓷泥;二是胎,用瓷泥制作器物坯胎;三是画,在瓷胎上用钴料等颜料绘画纹饰;四是釉,施加透明釉;五是烧,在窑中以1300℃柴火焙烧成瓷器。浮梁磁局借助元朝官方力量,从西亚引进青花钴料,集中最好的画师和工匠,凝练传统手艺,加上严格管理,终于在元朝后期使青花瓷横空出世,烧造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青花瓷器。

第三,新的品种。创新烧造出釉里红、钴蓝釉和蓝釉白纹等新的瓷器。

一如釉里红瓷器。它的烧造技术极高、极难,超过青花瓷,因而成品率很低,极为珍贵。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是考古工作者在一个埋藏于地下的大瓮里发现的。瓮中只放着这一件瓷器,可见这件釉里红玉壶春瓶是其主人的珍爱之物。关于玉壶春瓶,唐代诗人岑参有“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的诗句,可知玉壶春瓶在唐代是酒瓶。这件玉壶春瓶的特色,主要在于采用了釉里红,着笔施彩,非常巧妙。净白瓶身,红色装饰,既美观大气,又生动可爱。

100.jpg

元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二如钴蓝釉瓷器。浮梁磁局烧造的高温钴蓝釉,称为“祭蓝”或“祭青”,为元代重要创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景德镇窑祭蓝釉单把杯、盘,有着蓝宝石般耀眼的釉色,虽原金彩已脱落,但纹样隐约可见。杯子内壁,有整齐的菱格纹与仰角纹,器底中心是十二星芒团花图案,外壁环绕长枝梅花纹。盘内底面则绘双龙戏珠纹。杯、盘口沿均镶一圈银色棱扣。这种祭蓝釉金彩瓷器,显然为宫廷官府所用,非平民百姓所能拥有。

100.jpg

元景德镇窑祭蓝釉单把杯、盘

三如蓝釉白龙纹酒盏托盘。故宫博物院藏,高1.1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4厘米。在蓝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贴一条矫健的白龙,昂首翻腾。白色矫龙衬托在宝石蓝的背景上,分外醒目。

100.jpg

元蓝釉白龙纹酒盏托盘

尽管画师和窑工创新了以上多种瓷器的新品种,但是窑工生活很苦。工匠受到官吏克扣原料、冒支工粮、夹带私造、加班加点,甚至于责骂鞭笞。所以,工匠之苦,甚于盐丁。当时一首诗云:

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

田园供给尽,鹾数屡不足。

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督。

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

在元代国家空前一统、海陆四通八达、草原文化主体、工匠地位凸显的文化大背景下,来自各方各地的陶瓷工匠,聚会于景德镇,在浮梁磁局督管下,从事陶瓷生产,并出现“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陶瓷文化大观。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釉里红、蓝釉等创新品种的瓷器,无论在工艺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划时代的创新,从而处于行业引领地位,成为全国陶瓷业的代表。

浮梁磁局和景德镇窑业,上承宋代瓷窑博易务,下启明代设置御器厂。元代为明代的御窑发展,为烧造更精美瓷器,积累了经验,做好了准备。

【小资料】

(1)瓷瓶:有以色彩分、以功能分、以纹饰分、以形状分者等。以形状分者如: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葫芦瓶、莲花葫芦瓶、橄榄瓶、蒜头瓶、扁瓶、棒槌瓶、油槌瓶、长颈瓶、瓜棱瓶、天圆地方葫芦瓶、胆瓶、赏瓶、双连瓶、轿瓶、壁瓶、转瓶(上转下不转、下转上不转、里转外不转)、六连瓶、九连瓶、筒瓶、荸荠瓶、石榴瓶、仙桃瓶、柳叶瓶、盘口瓶、灯笼瓶、奔巴瓶、甘露瓶、镂空套瓶、琮式瓶、宝月瓶、八棱瓶、双耳瓶、直颈瓶、象耳瓶、戟耳瓶、贯耳瓶、莱菔瓶、盒瓶、五孔瓶、交泰瓶、金钟瓶、方瓶、天球扁肚瓶、六方瓶、花口瓶、双鱼瓶、洗口瓶、汤瓶、净水瓶、鹅颈瓶、盖瓶、鸡腿瓶、凤首瓶、凤尾瓶、系瓶、直颈瓶和蟠龙瓶等。

(2)金五京:金袭辽制,设置五京——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北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中都(今北京市)。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大元青花之根在中国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一)浮梁磁局之蒙元文化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二)浮梁磁局之国家磁局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四)明御器厂之洪武贵红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